《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三十一年》:“鬼神(即祖先)非其族类,不歆其祀”。《礼记·祭法第二十三》:“非此族也,不在祀典”。自古祭祀必有原则。直到春秋时期,一般意义上的大众对于自己的族属仍然十分明确。由此可知,甘氏有称系出炎帝之裔族者,当是历代祖先遵行《祭法》之原则,以祭祀炎帝裔族先祖之故。但时至今日,炎帝裔族的甘氏,很少有人能清楚系出炎帝裔族具体哪个支脉了。这是一个涉及族系源流,而且很重要,也很严重的问题,有必要加以理清,并作为一项专门课题加以研究。这也是甘氏后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甘氏究竟出自炎帝裔族的哪一支脉?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绕着甘氏族人。在家传谱牒散失,又无正史为之佐证的情况下,要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今世之人而言,只能处于茫然与纠结之中。由于种种历史的原故,纵览目前流传下来的甘氏谱牒,对此记载大都泛泛而论。在世系不能明朗的情况下,只能坚称“此为祖传之说”。但此事却常遭到某些人的嘲讽,甚至有妄者断言“炎帝裔族之甘氏根本不存在”。这显然是于史无征的个人臆测,实在是可悲可叹!对于这样的疯呓之语根本不用与之理论,不要糟蹋了自己的宝贵时间。当务之急应该静下心来,深入探究族系源流。作为甘氏后人,我们不可以去责怪祖先没保存好并遗留下相关记载,而只能依靠自己的深入研究去揭开此中谜底。曾有甘氏后裔花费大量精力,将各种传说汇集编写成册,即所谓的《甘人史记》,或《甘人史话》,试图以臻世系。虽然精神可嘉,但效果不佳,难以推广。所谓的《甘人史记》,因多处与正史不合,经不起深究,且又无法举证其资料的可信来源,稍微懂得历史的,又不敢引用,见者也大多一阅了之。可知此途举步为艰。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从中得到某种启示。笔者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探究,为逐步解开甘氏族系根源之迷,以飨敬祖睦宗之族众。
吉林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恩林《谈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的文章,对于研究探询甘氏系出炎帝裔族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恩林教授指出,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以来,国家的居民基本保留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之际,父系家族成员聚族而居的情况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从商代的甲骨卜辞以及西周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来看,商周时期各个家族的地位,实际上是按照血统划分的,王族和公族处于最高的等级,以下依次是血统远近不一的同姓卿大夫家族。商代甲骨卜辞中记载有“子某”与“非子某”祭祀对象不同的现象。子某与非子某诸同姓贵族在祭祀体系上差别,表明二者与王有血缘亲疏的差别。某个家族与君主特别是现实的君主之间有较近的血缘关系,这个家族的首领也就有可能拥有更高的权力和地位,这些家族也将拥有更多的财产和土地。这种家族制度的存在,以及在这种制度下出现的子族、多子族、大宗、小宗等家族结构,恰好是中国古代国家内部以血缘关系划分社会等级的确证。陈恩林教授又指出,中国古代国家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通过特定的方式形成的,虽然它的本质是以地域划分国民,但由于原有的部落形态和家长制家庭没有彻底打破,所以家长制家庭结构长期存留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特点。
应引起我们特别重视的,就是“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之际,父系家族成员聚族而居的情况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这表明具有炎帝裔族血统的甘氏,于此历史阶段也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亲疏“聚族而居”的。笔者认为,根据中国古代社会的这一根本特点,首先要了解炎帝及其裔族的世系;再联系其世系找出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之际,炎帝裔族“聚族而居”的主要地点;然后进一步结合甘氏各家流传的谱牒及各种相关史料,通过分析研究史料之间显性与隐性的逻辑关联;最后进行综合整合,作出较为合乎情理的判断。相信通过一系列缜密的研究、分析、整合、判断,对理清甘氏族系源流必将提供出重要线索和佐证依据。
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在《呼唤严肃的学术书评-代跋》一文中指出:就文献材料的使用方法而论,一是应像王国维等老一辈史学家们那样,注重文献典籍与出土的甲骨、金文、简牍、帛书等不同来源、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史料的“互证”。二是应像徐旭生等先生所提倡的那样:将不同时期记录下来的史料,根据其成书年代的早晚划分出不同的等级,注意史料的原始性的等次性;在使用的时候,尽量以早期的史料为立论的基础;当尚无早期的史料而只有晚期的史料时,晚期的史料才应摆在主要的位置上;而当早期的史料与晚期的史料发生矛盾时,没有特别的理由,不应用晚期否定或代替早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一些较为可信的研究结论,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研究甘氏族系源流切实可行的正确方法和路径。
(一)关于炎帝世系说
台北的詹招琳先生(黄帝第129代、詹姓92代裔孙)是中国家谱研究资深专家学者。在他撰著的《中华民族姓氏通谱》中云:“姓氏是辨别人类每个人的符号,欲饮水思源,慎终追远,而民德归厚,且伦正昭穆(辈序),创建家族谱是缊藏相关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遗传优生学等等文化传承不可或缺基本史料。历代对姓氏研究的著述甚多,尤以单一姓氏的家族谱牒之流传。对少典氏衍传炎、黄谱系,作全面上溯下续,相互连贯性整理者,却不得多见,造成各姓氏源同流异,各据所本,古籍考证纷繁难稽,产生信古、疑古,诚然不如你我他现在一起来写家谱”。对于炎帝世系的记载,目前有多种不同版本。虽然不同版本繁简不一,人物参差有别,但主要脉络基本清晰。炎帝世系从八代到十几代的都有,而中国史学专家们认为,炎帝世系一般在15-17代比较接近史实。这些记述大体勾划出炎帝神农族人的姓氏起源、活动范围及迁徙情况。现将不同版本的炎帝世系简要摘选如下:
(1)《史记·帝王世纪》:神农→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帝榆罔。共八代,530年。平均每代66.25年。(此说不太可靠)
(2)《山海经》:帝轨→帝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衰(炎居)→节并→戏器→祝融(缙云氏)。共十代,平均每代52年。(此说也不太可靠)
(3)浙江温州《苍南章氏史志》:炎帝神农氏(石年)→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衷→帝莖→帝戏→榆罔→帝器→祝融。共十二代,平均每代43.33年。(此说亦不太可靠)
(4)《富春屠山柴氏宗谱》云:“柴氏本姜姓,出炎帝神农氏之系。神农氏生子十有三人,数世而有炎帝器。器生三子,其少子曰祝庸,生术嚣。术嚣生二子,曰条、曰勾龙。勾龙为后土,后世祀於社,生子二人,曰垂、曰信。垂生伯夷,伯夷生太岳,佐禹平治水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于申,太公吕尚其苗裔也。武王封之齐,举太公二十二世孙也。柴氏得姓自举始。”
(5)《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6)据李文章撰《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载于民国九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台湾源流第二十四期第27页。」该文自炎帝至姜太公谱系如下:
炎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鳌—帝哀—帝榆罔—雷—共工—句龙—信 —夸父—垂 —伯夷—先龙—玄氏—王宣—王定—王怀—王恒—王宙—王宇—王高—王许—王宰—王禅—王启—王蒯—王正—志道—祖荣—杜成—济公—林 —承先—荣 —永和—禹宣—恒车—海复—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 —仲调—训元—先二—司会—辉前—公伦—豫仲—姜(齐)太公。(詹招琳《谱》为第一代炎帝至第三七代齐太公。李文章《传说》第五四代齐太公)。
(7)台北詹招琳《炎帝神农氏衍生姓氏源流谱系》:少典氏第二代、炎帝神农氏第一代:地字辈。父少典氏。母有蟜氏女曰安登之长子。长于姜水,故曰姓姜。姜之支国有十三:怡、伊、纪、淳、甘、州、舟、骀、戏、向、薄、列、赖。竹氏、竺氏。孤竹氏、孤氏、墨氏、墨台氏、默怡氏、怡氏、台氏。伊尹后:伊秩氏、耆氏、伊氏、伊耆氏、伊祈氏、尹氏、阿氏、衡氏、冲伯氏。姜之派:烈氏、烈山氏、列山氏。厉氏、厉山氏、丽氏、丽山氏、巫氏、神氏。农氏、灵氏、节氏、药氏、山氏、邹屠氏。淳之后,淳氏、淳于氏、于氏。甘灭于夏。州灭于杞。舟、骀、戏、向、薄,至周犹存列。赖灭于楚,后有甘氏、州氏、舟氏、骀氏、戏氏、向氏、薄氏、列氏、赖氏、随氏。
(8)目前比较接近史实的炎帝世系,还有卢美松在新浪博客转发的炎帝世系。卢美松编著有《中华姓氏谱》卢姓卷。《中华姓氏谱》丛书是中国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成果,由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社科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李学勤教学担任主编,中国史学会秘书长、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童超教授任常务副主编,集合国内外著名历史学家、中青年学者研究编写,考证确凿分析有据,论点精辟,具有深刻的立意和现代的思想,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笔者简要摘录卢美松的炎帝世系如下: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377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所谓榆罔弟轩辕,只是表明炎帝、贡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二)关于炎帝姜姓裔族说
神农氏姜姓,“姜”字从女,作为部族人员的共名,是部族的姓称,源于共同的始祖母,有着共同的血脉统绪。在神农氏父系氏族社会以前,曾经历过长期的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时期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氏族的共同称号。《庄子·盗跖》篇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尽管到了后世,这一部族的许多分支,有许多氏称,但他们的祖先则是统一的,是不会磨灭或被忘却的。周代,许多姜姓氏族(支族)的人,共同尊奉他们的始祖炎帝。春秋时期也不例外。
《史记·帝王世纪》记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炎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炎帝姜姓部族沿渭水、黄河向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境内,在黄河下游与淄水之间活动,随后定居下来,故山东地区多有姜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在山东建立齐国,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春秋公羊传·僖公元年》:“夷者何?齐地也”。姜姓氏族繁衍众盛,分布在东夷各地以及关中、江淮之间,而以齐地和临淄一带为聚居中心。
甘氏历代皆有称为炎帝姜姓之裔者,然而此说之依据仅散见于甘氏流传至今的各家谱牒,大多是泛泛而论,缺失其对世系的记载,尤其是可佐证此说的历史记载极其匮乏。难道真的寻觅不出任何可证族系源流的脉络?笔者认为,即便是如甘氏各家谱牒所云:古谱散失于唐宋战乱之际。然而累世相传源出炎帝裔族之实当毋庸置疑。可否寻源探本,参伍错综,曲畅旁达,而后获取渊源流变之迹以相佐证?为此,经过笔者查阅求证于同源姜姓裔族的史籍与谱牒,其探寻族系源流脉络的工作已初显端倪。
据《许姓公谱》云:“吾族许氏先世,系承神农氏炎帝裔孙文叔公之后”。《许氏族谱》还详细记载:炎帝裔勾龙生五子:长帝垂、次信公、三共工、四后氏、五句氏。帝垂公为尧共工,生二子:长伯常、次伯夷,名噎鸣。伯常公生仲右,仲右公生叔真,叔真公生许由。许由公,字武仲,又字道开,居阳城槐里(今河南登封市)。许由公子许犍,为夏启司徒,许犍公子许辉,许辉公子许远,许远公子许明,因夏孔无道,去夏入商,即匏巴(《列子·汤问》:“‘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张湛注:‘匏巴,古善鼓琴人也。’),善鼓琴而鸟舞鱼跃。许明公子许敏,许敏公子许广,许广公子许平,许平公子许兴。商武丁为司徒,伐蓝夷有功,列为吕侯,附庸国许国。许兴公子启叔,启叔公子威克,威克公子文叔公。
《许氏族谱》又载:“噎鸣的后代分为薄浑、甘氏、州氏、向氏、随氏、先龙等支”。神农氏继伏羲氏治理天下,称为炎帝。炎帝初都于陈,后又徙鲁。后因伯夷佐唐虞有功,为舜四岳,历廿九代。至周武王(时)封其后裔文叔(姜信)于许国,后为楚所灭,末裔以国为姓亦姓许,自此子孙分散繁衍天下,皆宗神农氏炎帝为许姓开宗鼻祖。
另据北宋著名史学家刘恕(字道原)《通鉴外记》云:“许国世次,许姜姓,男爵,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常公之后。周武王封文叔公于许,以为太岳胤。”可知,许国之姜姓“与齐同祖”。帝垂即是尧之共工,其族团不但存在于史前,而且其后裔还延续到周代,著名的齐、许、申、吕四诸侯国就是为其后裔所建。例如《国语·周语》说:“昔共工弃此道也,……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此一王四伯,(指夏禹和共工从孙四岳)皆亡王之后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类似的记载还可以找出一些。总之,齐、许、申、吕四诸侯国为四岳后裔,这在《左传》、《国语》中是有案可查的。
《国语·周语下》:(尧)“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也。”韦昭《国语·周语》注:“姜,四岳之先,炎帝之姓也。炎帝世衰,其后变易,至四岳有德,帝复赐之祖姓,使绍炎帝之后。”炎帝子孙得以复兴,经夏、商两代而到姜尚。
姜尚是炎帝之裔,伯夷之后。上古伯夷为尧舜时人,炎帝15世裔孙,共工从孙。帝尧时伯夷辅政,掌管礼仪(为尧“典三礼”、“定五刑”),助尧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尧想禅位于他,伯夷不肯接受禅让,推荐舜做了帝。帝舜时正式任命伯夷为秩宗。禹代行天子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伯夷因系共工之后,也善治水,曾助禹治水。《新唐书·宰相世系》:“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毛诗正义·崧高篇》注:“尧之时,姜氏为四伯,掌四岳之祀,述诸侯之职。”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集解吕氏春秋曰:“东夷之土。”○索隐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按:后文王得之渭滨,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盖牙是字,尚是其名,后武王号为师尚父也。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集解徐广曰:“吕在南阳宛县西。”或封于申,○索隐地理志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史记·周本纪》:“(武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足见周武王对姜尚的褒奖和尊重远在王族之上。
以上是根据史籍和谱牒的记载,对姜姓氏族中的关键历史人物进行简略了解,并以此作为探源线索之头绪,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我们知道,姜姓氏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氏族,繁衍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姜姓究竟有多少个分支氏族,一时难以汇集齐全,且各种版本也不胜枚举。笔者现将以下几例姜姓世系展举如下,以供各位参阅:
(1)据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所列,姜姓氏族有27氏,“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宛西三十里有吕城。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姜戎居伊、洛之闲,晋惠公徙置陆浑。州、薄、甘、戏、露、怡,及齐之国氏、高氏、襄氏、隰氏、士强氏、东郭氏、雍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渊氏、子干氏、公旗氏、翰公氏、贺氏、卢氏,皆姜姓也。”
(2)据唐代司马贞的《史记·补三皇本纪》云:“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四岳。当周室,甫侯、申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盖圣人德泽广大,故其祚胤繁昌久长云。”
(3)据一位不曾署名的作者所列,出自姜姓裔族的多达61氏:
封氏——出自国名,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夏朝时钜的后代被封于封父(今河南封丘)。至周代,封父国被灭,其国人遂以原国名为氏,成封姓或封父姓(《姓苑》)
申氏——《元和姓纂》:“申,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元舅也。”申地在今河南南阳。
齐氏——《元和姓纂》:“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子牙封营丘,为齐国,因氏焉。”
高氏——春秋时,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他以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姓氏寻源》)。
赖氏——赖与烈、厉古音相通,炎帝生烈山(或说厉山),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称:“传说中的炎帝后裔有四支,可能是属于古羌人的四个氏族部落。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会种谷物和蔬菜,从夏代以上被奉为稷神。”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说,古代的烈山氏从渭水流域东迁,约于商代在今河南鹿邑东的厉乡(《史记·老子列传》正义:“厉,音赖。”),建立赖国,古赖国就是后来老子出生的地方。烈山氏的这一支在周代又受封为子爵,称赖子国,封地在今河南息县东北,子孙以国为氏,为赖姓(《古今姓氏书辨证》)。
许氏——许氏来源明确,为姜姓之后,四岳之一。《元和姓纂》说:“许,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许国在今河南许昌。
吕氏——出自炎帝裔孙伯夷,《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吕,周国名,姓姜,周穆王时封。《国语·郑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宣王时改为甫,后为楚灭。在今河南南阳县西三十里董吕村。”
文氏——文姓的起源有4支,其中一支出自姜姓许氏,即炎帝之后姜文叔。《路史》云:“太岳之后有文氏。”春秋时,许国受郑国所迫,四次迁徙,于公元前506年迁到容城(今河南鲁山),传至战国初年许元公时,为楚国所灭,子孙分散四方,除有以许为氏之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许文叔之字为氏的,就是文氏。
谢氏——《元和姓纂》:“谢,姜姓炎帝之胤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
傒氏——春秋时齐国公子高傒之后,以祖辈名字为氏,为傒姓。源同高氏。
甫氏——炎帝孙伯夷之后在周穆王时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周宣王时改吕邑为甫邑,建甫国。伯夷之后遂为甫姓(《风俗通》、《国语·郑语》)。
章氏——《元和姓纂》“章,姜姓。齐太公支孙封鄣。《左传》‘齐人降鄣’。子孙改鄣为章氏。”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丁氏——本自姜姓,姜太公子伋谥丁公,因以命族。
崔氏——姜姓,姜丁公伋之子食采于崔,因以为氏。
鲍氏——齐有大夫鲍叔牙。
甘氏——《潜夫论·志氏姓》列姜姓27氏,有甘氏。
贺氏、庆氏——《通志·氏族略》:“贺氏:即庆氏。姜姓,齐桓公之支庶。自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到后汉,有汝阴令贺仪,其曾孙侍中贺质,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聂氏——系出姜姓,姜丁公封支子于聂城,国以为氏。
东宫氏——《广韵》:“齐有大夫东宫得臣。”
东郭氏——《元和姓纂》:“东郭,齐公族,桓公之后也。”
将具氏——齐太公子之后,见《国语》。
将其氏——齐公子将其之后。
纪氏——《元和姓纂》:“纪,姜姓,炎帝之后,为齐所灭,以国为氏。”
焦氏——周武王封炎帝之后于焦,建立焦国,子孙以国为氏(《广韵》、《通志》)。
井氏——《姓源》:“炎帝姜姓之后。”
卢氏——《元和姓纂》:“卢,姜姓,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因姓卢氏。
露氏——《潜夫论·志氏姓》列姜姓27氏,有露氏。
略氏——《通志·氏族略》:“略氏,姜姓。”
骆氏——《元和姓纂》:“骆,姜姓。齐太公后有公子骆,以王父为氏。”
丽氏、郦氏——系出姜姓,郦,古国名。
年氏——《路史》:“齐公族。”
农氏——神农之后(《风俗通》、《姓解》)
平氏——《广韵》:齐相晏平仲之后。
其氏——《路史》:齐公族。
阚氏——《无和姓纂》:齐大夫阚止之后。
柴氏——出姜姓,高氏分支。齐文公子高傒,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姓高,高傒十世孙高柴,是孔子弟子,高柴孙高举,又以祖父字为氏,姓柴氏。
强氏——系出姜姓,齐大夫公孙疆之后,疆与强通,后以强为氏。
丘氏、邱氏——《元和姓纂》:齐太公封营丘(今山东临淄),子孙以地为氏。邱氏本作丘氏,因避讳孔丘,改为邱。
山氏——烈山氏之后。
尚氏——《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太公号师尚父,支孙因氏焉。
向氏——《史记·补三皇纪》:“炎帝神农氏,其后有向氏,姜姓。”
邰氏——《说文》:炎帝之后,姜姓所封。
棠氏——《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棠氏,姜姓。齐桓公之后。邑于棠,其后为棠氏。
望氏——《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望氏,姜姓。《风俗通》云:“太公望之后。”
牙氏——《姓考》:“齐公子牙之后。”
晏氏——《元和姓纂》:“《左传》:晏桓子,名弱,齐公族。”
岳氏——姜姓太岳之后(《姓纂》)。
怡氏——《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云:“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
移氏——《风俗通》:齐公子雍,食邑于移,其后氏焉。
易氏——齐大夫易牙之后。
榆氏——《姓苑》:炎帝裔路子分居榆,后灭于晋,因氏。
渊氏——《姓源》:齐大夫子渊之后。
州氏——《水经注·阴沟水篇》引《世本》云:“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
舟氏——《姓源》:舟,姜姓,炎帝之裔。有舟国,因氏。
柱氏——《史记·补三皇本纪》引《左传》:“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历山氏。”
烈山氏——同“赖氏”。
查氏——出自姜姓,齐顷公子食采于楂,后去“木”为“查”氏。
訾氏——《姓苑》:“齐人,本姓祭,以为不祥,改姓訾。”
淳于氏——《通志·氏族略》:“淳于氏,亦曰州公,姜姓。”
《路史后纪四》云:“黄帝封参卢于路”(“参卢”,榆罔也。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注:‘路亦作露’。又云:“伊、列、舟、骀、淳、戏、怡、向、州、薄、甘、隋、纪,皆姜国也。禹有天下,封怡以绍烈山,是为默台。”
国氏——《左传·昭公四年》杜注:“国氏,齐正卿,姜姓。”
(4)据未署名的《神农氏在台诸姓渊源考》作者所列,台湾的炎帝后裔有75姓(以户数多者在前依序为):许、谢、赖、洪、邱、吕、高、柯、卢、方、姜、白、纪、丁、骆、甘、陆、章、贺、崔、易、穆、解、向、左、狄、刑、丘、申、齐、蒲、焦、晏、尚、柴、栾、路、佘、竺、厉、邰、封、国、逢、强、山、浦、麻、薄、台、危、井、右、巨、后、年、农、士、青、望、羌、檀、大、竹、庆、牙、伯、柱、丽、药、壬、帖、淳、姜林、范姜。
可以看出,上述来自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版本、不同姓氏所记述的炎帝裔族,其姓氏多达数十个。笔者惊异地发现,在如此庞大的姜姓分支中,无论作者是炎帝子孙,或是黄帝后裔皆列举炎帝姜姓甘氏一支。这绝对不是杜撰,是有史可考的,更不可能去改编别人家的家传谱牒。可见,历史就是历史,在炎帝姜姓裔族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甘氏一支,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甘氏。
(三)关于炎帝姜姓之裔甘氏说
已知甘氏最初起源于炎帝姜姓之裔,但甘氏究竟源出炎帝姜姓的哪一支?我们还需再作进一步探讨。从甘氏各家流传至今的谱牒来看,其相关记载表述的不够清晰。因此,从清代开始便有人提出置疑,从此同姓不同源的甘氏为之争论不休,也逐渐形成观点相异的两派:一派坚持源出炎帝姜姓说;一派坚持源出黄帝姬姓说。但时至今日,始终也没有达成一致公认的结论。其实,有这样的争论纯属正常。因为各家流传的谱牒所记载的不尽相同,其初衷是出于对祖宗的崇拜与敬畏,弄清楚自己姓氏的由来,积极为整理编撰修续谱资料贡献一份力量,追宗慎远,忠孝传家,无愧祖先,垂范于后代。此乃尽人子之孝道,不仅无可厚非,更应得到推崇与尊重。然而,不幸的是,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个度,超出某种程度后,就必然走向其初衷的反面。这样的情状并不是广大族众所愿意看到的。
尤其在当今,对源出炎帝姜姓说持怀疑态度者,更直接地否定历史的客观存在,甚至提出要以姬姓之甘为“正宗”,其他甘氏要重新“认祖归宗”的奇谈怪论。笔者认为,在周惠帝时曾有姬姓一支封于“甘”,其后裔中才出现以邑为氏者,按自视为其当今代言人所云:此谓“小姬甘”。而源出炎帝姜姓之甘氏,则远早于此“小姬甘”一千多年,二者本非同出一源,何以能相提并论,合二为一呢?那么究竟何为正宗?凡是头脑清醒者皆能读懂其中之奥。虽然,甘氏谱牒对源流记载不够清晰。但是,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动辄诋毁各家谱牒,不惜侮辱甘氏先祖,无视历史的客观存在,并公然忽悠所有甘氏族人要重新“认祖归宗”,其用心就在于蓄意挑起事端,扩大不同源出甘氏之间的矛盾。
综观他姓族群中,在探讨族源问题上也同样存在不同意见和见解,为什么他们都可以彼此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地共同研究探讨?相比之下,甘氏族群中出现不惜侮辱他人祖宗也要创立“小姬甘”为“正宗”的怪异现象,正如俗语所云:“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甘氏族群中出现的如此怪异状况,究竟还要持续多久?难道不值得每一位甘氏族人扪心自问:你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笔者认为,对于别有用心、极力混淆历史、制造事端者,我们可以效仿古人所用的“试金石”,即“听其言,观其行”来检验其人品优劣与道德高下,不难对其作出准确判断。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切实为理清世系源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敬祖睦宗的真孝。
笔者相信,既然是真实的历史,必然于各种史籍资料中得到反映,并留下其历史痕迹。即使甘氏流传的谱牒遗失了相关记载,但在其他同源的姜姓世系中,总可以找到有关甘氏起源明确而清晰的记载。果然不出所料,甘氏起源明确而清晰的记载显现于《许姓公谱》。《许姓公谱》对炎帝嫡裔甘氏的记载有云:祝融四子为术嚣,术嚣长子为勾龙(后土),勾龙长子为垂,垂次子为噎鸣(伯夷),伯夷长子为太岳,太岳长子薄浑、次子就是甘氏。其具体世系如下:
垂→次噎鸣(伯夷)—长太岳)—次邰氏—三墨氏—四竹氏—五孤氏—六伯氏
↓
├长薄浑—
├次甘氏娶契氏—(按:夏有甘蝇,商有甘盘,周有甘茂,秦有甘罗…)
├三州氏—长淳于—长于氏—
├四向氏—
├五随氏—
├六先龙
├七申氏
├八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