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渤海高氏与高阳世胄应是统一的

(2015-02-16 23:12:22)
标签:

转载

分类: 清溪高氏

    高姓,漢族相互無關樣本22例。
    C: 18%, O1: 5%, O2*: 14%, O3a1*: 5%, O3a1c-002611: 45%, O3a2c1a: 5%, Q: 5%。
    高姓的Y染色體類型分佈極特殊,002611+(尤其其中的“農民丙”Oγ-F11一枝獨秀,C偏多,另外三大簇極少,“同宗度”高達0.23。

 

    渤海高氏的Y染色体基因类型推测属于002611+ Oγ+ F11+(尚需更多宗亲参与基因寻根,扩大比对规模,并进一步与族谱史料结合研究,以便最终得出结论),出自东夷古族,高傒公当为高阳氏之苗裔,渤海高氏与高阳世胄应该是统一的,帝颛顼之苗裔,出自姜姓或姬姓的可能都很低,或许是风姓高氏或直接是高姓高氏。

    基因寻根弄清血脉源流,文化整合全面继承高家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致的文化整合思路是这样的: 1太皞 2高元 3高阳 3高辛 4高夷 5高奔戎 6高傒、高渠弥 7高虎、高克 8高顷 9高固 10高厚 11高止 12高竖 13高柴 15高色、高朱蒙 16陈留高 17渤海高 18京兆高、晋陵高、渔阳高、辽阳高、河南高 ......

    前三位说明: 1、002611与东夷对应很好,太皞为东夷始祖,也应该是高氏祖先; 2、高元作宫室,为最早有史籍记载的高姓人物; 3、高阳氏为最早代表东方夷人登上华夏部盟天子位,进行了绝地天通的文化改革,开创了中华文明王官之学的总源头,汉朝碑刻最早记载高傒公的祖先是高阳氏(最早说高傒公祖先是齐文公的史料见于唐朝,或许是编修氏族志的高士廉传出来的,用以解释两个齐国之间的关系,借以提升高氏的社会地位),也是后世汉族高氏谱牒自称高阳世胄的由来。高斯德:“我家高阳氏,遂古已婵嫣”.

 

    高路加教授《高姓全史》片段:
    1、据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所考,夏商时,东夷的一支高夷仍活跃在今山东、河南一带,似乎与帝喾高辛氏有亲源关系(注:1更有可能是高阳氏,2、高辛氏为高阳氏的亲缘氏族,侄子?)。高辛氏是以鹄为图腾,即以鹄鸟——白天鹅为部落名称,属于东夷族系。高夷可能来源于高辛氏未华夏化的一支,仍沿袭“高”作为族名。高夷的发源地在今山东莒县一带。今莒县南有汉代设置的高乡县城和高广县,还有高密县、高唐县、高苑县及晋代的高平国(今金乡县西北40里)福山县,西南有高田丁,潍县西北有高里。河北盐山县有汉代设置的高成县,还有交(古音“高”)黎、骊城,这是高夷北迁的遗迹。商代甲骨卜辞中多见“高”地名,说明商代时高夷已迁到河南北部。吴泽认为“高”是河南辉县北之高村;又认为“享”亦在济源县附近,郭沫若释其在今沁阳附近之地,甚是。高夷的分布地已近在商朝都城附近。商代卜辞说,高地有河宗(即黄河神庙)。今河南孟津县黄河之滨有高渚,就在济源南郊,正是处于高夷分布范围之内。周灭商后,高夷又成为周朝的属国。《逸周书·王会解》载:“北方台,正东高夷赚羊。嗛羊者,羊而四角。”
    2、由于古代碑刻、史籍和一些高氏族谱均提到高阳氏后裔有以高为姓的,故汉族高姓常自称“高阳世胄”。

 

    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方墓阙(东汉建安十四年八月)

  君讳颐,字贯方,其先出自帝颛顼之苗胄裔乎?逢伯陵者,殷汤受命,陵有功,食采齐(缺)乐邑,世为正卿,氏采建姓。至高傒,为桓公将南阳之师,而成鲁(缺)美于《春秋》。讫汉(缺)有四城,(缺八字),关外家(缺二字)道。至君立(缺五字),亲仁乐善,游心无藉,无(缺三字),翔(缺十字),仕郡辟州,清寋之(缺),不渝时(缺),举孝廉(缺九字)州表、蜀郡北部府丞、武阴令。(缺)阿郑之(缺二字)赋晏,(缺)之(缺)性,试守广汉属国都尉,犹宓子之在密,配李牧之镇代,试守益州大守,(缺三字)之,(缺)罚膺求、由之政事,斑芳声于国畿,理高满之危溢。当登绲职,绥(缺)时雍,运(缺)未济,天降(缺)殃害(缺)贞良。建安十四年八月于官卒。臣吏播举而悲叫,梨庶踊泣而忉怛,追恩念义,拷偡夭啵蜃魉淘唬
    穆穆我君,帝颛之胄。匡辅齐桓,(缺)无其偶。苗裔流衍。(缺)彼梁州。惟君立节,卓尔绝殊。学(缺)从政,(缺)无茹柔。宰城子牧,惠泽沾优。剖符典郡,威德(缺二字。)示民敬让,阏断苞组。宜享汉辅,(缺)德将舒。乾流(缺)戾,(缺)见陨徂。凡百凄怆,痛乎何辜。祚尔后嗣,子孙之模。(原文载《隶释》卷十一,高剑桥辨字并断句。)

    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实的墓阙,在四川省雅安市姚桥镇汉碑村,是四川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石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建造。两阙相距13.6米,阙间有高君宋碑及巨型石辟邪。两阙北壁皆有阴刻隶书铭文,东阙为"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方",西阙为"汉故益州太守阴平督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现东阙的主阙斗拱层以上部分和子阙被毁,西阙的主阙和子阙保存完整。西阙主阙高约6没米,子阙高3.39米。为重檐五脊式仿木结构建筑,用多块红色长条石英砂岩堆砌而成。转角斗拱各雕一角兽,界石南、北各雕一饕餮,顶层四周刻贵胄出游、车盖弛马、宴饮行乐等贵族生活场景及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季桂挂剑、师旷鼓琴等历史故事,中层刻九尾狐、三足马、龙虎、朱雀等,惟妙惟肖。是研究汉代建筑艺术、造型艺术、地震史的珍贵文物。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