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养生漫谈之低盐饮食
(2016-02-19 16:24:18)分类: 健康话题 |
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中国膳食指南都告诉我们,一个成年人每天吃盐量不要超过5克,这是两个啤酒瓶盖的量,可是中国人平均吃盐量却在15克以上。人的生理不需要这么多,但是人的口味需要这么多。口味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古人的口味更重。
春秋战国时期吃盐量,根据《管子》的记载,推算为人均每天45克。唐代吃盐量,根据一个大臣的奏折所言,也为人均每天45克。不过,北魏农书《齐民要术》、唐代农书《四时纂要》、宋代养生书《寿亲养老新书》都说,盐有泥土,需要洗净,洗去20%,这样算来,宋代以前人均每天吃盐量实为35克。
元、明、清基本为净盐,根据《元史》、《明史》、《清史稿》记载,为人均15克,与现在相当。
宋代以前、元代以后,人均吃盐量差别为何如此之大?这与盐税和走私有关。
唐代以前盐税低,百姓养成了重口味。“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截留田赋不上缴,朝廷便加重盐税,《新唐书》说“天下之赋,盐利过半”,可见盐税之重。盐税重,则价格贵,那么必然走私,甚至武装走私,王仙芝、黄巢就是私盐贩子。五代十国,盐税更重,走私更普遍。宋代继承五代税制,走私也普遍,法不能禁。唐宋时期,百姓重口味改不了,吃一部分高价的专卖盐,吃一部分低价的走私盐,所以人均吃盐量依然35克。
元、明、清对盐实行专商经营,盐商勾结官吏,官吏出于个人利益打击私盐更卖力,百姓只能吃高价盐,吃不起,所以人均吃盐量降到15克。吃盐减少,利于健康,竟是官商勾结盘剥百姓使然。
低盐饮食,利于健康,但是许多人不以为然。这需要科普,且听分解。
盐是氯化钠,氯多了无害,钠多了有害。钠被肠道吸收,进入血管,血管内膜细胞上有个“钠钾泵”,把细胞内的钠泵出细胞外,把细胞外的钾泵入细胞内,细胞内高钾、细胞外高钠,如此维持浓度平衡;吃盐多,细胞外钠的浓度高,钠就会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浓度就高,而水分总是向高浓度地方渗透,渗入细胞内,细胞就肿胀,那么血管内径就变窄了;流体力学告诉我们,河道变窄,水流就会加速通过,水流加速,对堤岸的侧向压力就增加;血管亦如此,血压于是升高。另外,钠过多,会刺激几种激素分泌,这几种激素可以使血管痉挛,痉挛就是收缩,收缩导致血管内径变窄,血压也因此升高。总之,吃盐多必然导致高血压,已经高血压,一定要限盐。
限盐,饭菜淡而无味,没食欲,那么就吃低钠盐。低钠盐是去掉30%氯化钠,加入30%氯化钾,钾也有咸味,而且人群普遍缺钾,所以吃低钠盐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