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不朽人生(下)
(2015-12-18 09:21:01)分类: 健康话题 |
王守仁的立德、立功,彰显于明朝,而他的立言,则被儒家士大夫视为万世不朽。他是心学集大成者,心学就是他的立言。
王守仁本来是信奉朱熹理学的,并践行朱熹的“格物致知”,曾审视一根竹子七昼夜,却什么道理也没有悟出来。这就是“守仁格竹”的故事。
与朱熹“格物致知”观点对立的,是陆九渊“心即理”的观点,认为不必格物,理在心中。王守仁也不愿轻信。
王守仁37岁那年,遭太监刘瑾迫害,被贬到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驿站为驿丞。说是驿站,连房子都没有,驿丞只好住在山洞中。此处偏僻荒凉,公差人员罕至,王守仁有充足时间在洞中打坐思考“格物致知”问题。史称“龙场悟道”。如今这个山洞成了著名旅游景点,叫“阳明洞”。王守仁号阳明。
格物与致知,源于《大学》。《大学》是儒学的纲领,第一章讲的是弘扬道德,弃旧图新,达到至善,为此,就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面十章都是对第一章的论证。
《大学》说“致知”,而《孟子》则说“良知”。《大学》说的“致知”是达致见识。《孟子》说的“良知”是这样说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里说的“良能”,是指先天本能;这里说的“良知”,是指先天的道德意识。
王守仁悟道,就是把“致知”和“良知”综合起来思考。他认为孟子说的“良知”,不仅是先天的道德意识,而且是最高的道德意识。于是他提出“致良知”。按他的阐述,可以这样理解:致,就是通过行动而达到;良知,就是最高道德、最深见识。然后,他又提出“知行合一”,即良知与行动合而为一,良知指导行动,行动实现良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陆九渊的“心即理”,王守仁的“致良知”,是儒家内部的争鸣,各有道理。
朱熹自谦为“章句腐儒”,陆九渊、王守仁何尝不是“章句腐儒”,历史上更有无数儒士为解释儒家经典的章句而皓首穷经,当为今天学者戒,不如去研究社会的现实问题。
王守仁“龙场悟道”,打坐思考,其实也是他的养生方法。打坐,始于他17岁那年的新婚之日。那天,举办婚礼,却找不到新郎,找到他时,他竟在一个道观里跟一个老道对面打坐。他游览道观时看到老道打坐,一时好奇而兴起,就跟着打坐终日而忘了新婚之喜。打坐养生,他坚持终生。有研究者认为:王守仁也服药养生,服的药是砒霜,砒霜也是中药,古时治肺痨(肺结核);他58岁去世前,咳喘不已,正是肺结核症状,水泻不止,则是砒霜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