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范仲淹: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2015-06-26 08:38:56)
标签:

范仲淹

良相

士大夫

良医

北宋

分类: 健康话题

  赵匡胤密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誓言刻碑藏于太庙密室,历任皇帝即位须拜此碑。但是士大夫们并不知道此碑。范仲淹以直谏闻名当朝,留名后世,非因此碑,盖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除了这句名言,范仲淹还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名言,记载于南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这个记载被史家认为可信。

  范仲淹曾经为相,不必说了,只说他的医道。

  他原籍苏州,两岁丧父,母亲改嫁,把他带到山东长山朱家,取名朱说。继父官职低微,薪俸微薄,仅够全家糊口。青年朱说寄宿就读于应天书院(院址在今商丘),每天煮一锅稀饭,放凉,增稠,划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中午不食。这般伙食,怎够营养,故身体羸弱,所以中年以后,多病缠身,而久病自成医。

  朱说进士及第,授官,改名范仲淹,接母亲离开朱家。母亲因为改嫁,死后不能入祖坟,葬于今洛阳伊川万安山下。为了陪伴母亲,范仲淹死后也葬于此,而范仲淹祠建在苏州。这是后话。

  中年范仲淹主要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具体症状是“累患腹泻”,时好时坏,反反复复;还有痔疮,“日夜苦楚”,从未断根;更有肺病,入冬必犯,“药术鲜功”,吃药作用不大,可能是老慢支或肺气肿。

  久病,则读医书,尤重《黄帝内经》,这是医学理论经典,讲的是阴阳五行哲理,深奥难懂,普通医生未必尽通,但是凭范仲淹的学问,一定是读懂的,所以他说:“其精妙处三五篇,恐非医者所能言也。”《黄帝内经》也讲气功,既然他的病“药术鲜功”,他就学练气功。练气功,道教书籍讲得更专业,于是他也读道书,但并不羡慕神仙。不过,范仲淹练气功也曾过火,导致“眩转之疾”,接待宾客,忽然倒地,不知人事,寻医得救。

  医书看得多了,能开方,所开药方记载于他与同僚亲友的书信之中。

  北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皆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提倡“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得到天下士大夫响应。做良相可救国,做良医可救民,于是士大夫学医蔚然成风,这风气也推动了朝廷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北宋不仅是儒学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医发展的高峰。朝廷成立校订医书局,大量刊印医书;仿太学,设医学;仿科举授官,也给医学生授予医官。士大夫学医风气浓,儒医一词就源于北宋。“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这句俗语也源于北宋。医生社会地位提高,社会约定俗成地以汉代官职称呼医生,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称医生为郎中。

  范仲淹且病且医且养生,享寿64岁。北宋众多文化名人皆通医道,大都活到六十多岁。

  当今知识分子,或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愿为良相者众,愿为良医者寡,所以不学医,甚至拒绝自然科学,却热衷于养生,其实大多是伪养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