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的不如意,杜预的如意
(2015-05-04 11:31:54)
标签:
文化羊祜杜预吴军征辟 |
分类: 自由话题 |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句至理名言可追溯至晋代的羊祜(hu)。
魏晋时期,世族当政。世族就是世代为官的家族,或富裕或不富裕,但文化传承永不间断。羊祜祖上,九世为官,官至二千石,这是郡守一级的高官。羊祜年轻时隐于野,怎奈德才兼备,屡被征辟。征辟就是朝廷、官府邀你做官。一拒再拒,情何以堪,不得已为官,但不争权、不争利,犹如隐于朝。
晋武帝司马炎识才,命羊祜坐镇襄阳,统领长江中上游军队与吴军对峙。羊祜不与吴军争强斗狠,而以仁义攻心。每与吴军交战,必先通报,将校有进献诡诈之计的,羊祜就请他喝酒,直至喝醉而不能言语。军入吴境,割稻为食,战后必送布帛偿还吴国百姓损失。而吴军常偷袭,常抢掠,亦常失败,羊祜命将死者厚殓送还,把被俘者遣返。如此,吴国兵将百姓皆感羊祜恩德,不再犯边,襄阳百姓得以安宁。和平对峙,军士则可屯田,百姓税赋则可减轻。羊祜上任时,军粮不足一月所需,9年后,囤积军粮可支10年。此时,羊祜上奏平吴,而晋武帝犹豫,因北方胡人屡屡犯边,不敢两面作战。羊祜奏:吴平,胡人自不敢犯边。但晋武帝仍下不了决心。羊祜叹道:“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这句话后来演变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
羊祜叹息“不如意”,因他病笃,恐难等到挥师平吴之日。不久,病故,终年58岁。《晋书·羊祜传》记载,“帝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襄阳百姓闻讯,“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罢市”这个词,最早出自这里。
羊祜若在天有灵,或许叹曰:生前不如意而死后无憾。
羊祜临终推荐杜预代之。杜预不会骑马射箭,犹如诸葛孔明。两年后平吴,杜预别于羊祜,常以计取胜,吴人惧之恨之。杜预颈上有瘿(大脖子病,缺碘所致),吴人牵狗立城头,狗颈挂瓠瓜,以辱杜预。城内凡树木长瘿,皆削皮露白,写“杜预颈”。城破,杜预追查辱者,尽杀之。
平吴,杜预功成,终得人生如意。这是为国建功,更需为民谋福。杜预设计并兴修水利工程,民受其惠,尊他为“杜父”。杜预闲暇注释《左转》,终老完成,流传至今。63岁卒。
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修道养生,而羊祜、杜预不赶这个时髦,寿享60岁上下,这在古代虽不算高寿但也不是短寿。从政者,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寿命长短、意志体现,不在于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而在于有位有为、立功立德,当世口碑、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