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长寿之道
(2014-09-26 17:14:59)
标签:
文化孟子孔子仁政乱箭 |
分类: 健康话题 |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是中国人的魔咒。孔子寿73虚岁,孟子寿84虚岁,谁能活过圣人呢?故有魔咒。
孟子的长寿之道,应该在《孟子》里寻找。有些“养生专家”把孟子说的“吾善养吾浩然正气”解释为孟子善于练气功,这是无稽之谈。孟子说的是仁义道德之浩然正气。不过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似乎与养生有点关系,仅此而已。
看看孟子的一生吧,或能发现“养心”和“寡欲”就是孟子的长寿之道。
孟子在孔子去世一百余年后出生。父亲早逝,母亲纺织,抚养孟子。《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源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所记“孟母三迁”的故事。先是居所靠近墓地,孟子模仿丧葬。孟母迁居集市,孟子模仿商贾叫卖。孟母迁居学校旁边,孟子模仿礼仪,这才定居下来。孟子不学,孟母剪断织布机上的布,教育孟子这如同中断学习。从此孟子发愤。
《史记》说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受业于孔子的学生曾参。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脉相承,发展儒学。孟子学成之后,也像孔子当年那样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大诸侯争霸,小诸侯臣服大诸侯以自保,没人采纳孔子倡导的仁爱思想。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兼并、攻伐,也没人采纳孟子倡导的仁政制度。
孟子的仁政,就是耕者有其田,轻徭薄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坚信仁政无敌于天下。依据是,商以七十里之国灭夏,周以百里之国灭商。
孟子劝魏惠王:施仁政,百姓感恩,用木棒就可以打败秦楚。而魏惠王只当做耳旁风,因为魏国刚刚在西边败于秦,在南边败于楚,在东边败于齐。
孟子的仁政其实是效法先王之政,却已时过境迁,但孟子依然执着。
来到齐国,齐宣王只想知道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孟子说,孔子的弟子不谈论春秋争霸,我没听说过,我给您谈谈仁政吧。齐宣王怎么也听不进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合时宜,备受冷落,到了汉武帝时期才被独尊。
孟子四十多岁离开出生地邹国,在齐国生活二十多年,其间去过魏国、鲁国、滕国,在宋国生活十几年,终老于宋国,83岁时和学生一起编完他一生著述,84岁去世。
孟子没有刻意养生,只是“养心”和“寡欲”。孟子的长寿,难以从养生角度去考量,似应从政治角度去考量。孟子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也没有风险,一生从文从教,颐养天年。而同时期政治上得志的其他风云人物,从受宠到失宠,要么早死,要么不得善终。
吴起,在楚国变法,得罪贵族,被射乱箭,为躲乱箭,伏于王尸,乱箭射中王尸,他与射手一同被诛。死时59岁。
商鞅,在秦国变法,大获成功,竟遭车裂。死时57岁。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死时48岁。
屈原,失宠投江自尽,死时62岁。
苏秦,一度怀揣六国相印,在齐被刺,死时大约六十多岁。
张仪,在秦国十几年间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失宠后死于魏国,死时大约五十多岁。
庞涓,马陵遭伏,被乱箭串胸,死时大约四十多岁。
孙膑,报了庞涓膑刑之仇,《汉书》说他也未能善终。
以上只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而已,而孟子凭学问成为千古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