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弄虚作假掺杂使假都把国家标准当做保护伞
(2013-11-12 11:36:33)
标签:
何一种时期技术实际金标健康 |
分类: 健康话题 |
食用油国家标准的有些条款,被弄虚作假、掺杂使假的商家当做保护伞。
关于调和油,国家标准只规定标示配料名称,并不要求标示配料比例。于是,那些“物以稀为贵”的油,如芝麻油、茶油、红花籽油、橄榄油、亚麻油等等就都被调和了,其实可能只是滴进去几滴,甚至一滴也没滴。但是广告就开始忽悠了,价格也上去了,消费者以为油真的好,就买。特别是那些有钱的、虚荣心强的、送礼的,当然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花生大豆调和油比较大众化,消费者皆会以为对半调和,实则不然,据本报检测,从脂肪酸构成来看,花生油不会超过10%,甚至更少。鉴于调和油普遍弄虚作假,业内专家一致呼吁取消调和油这个品种,让消费者自己调和吧,或者让消费者自己换着油吃吧,无需商家代劳了。那么国家标准为什么不要求标示配料比例呢?原来,以现有技术,测不出各种油所占比例,所以就不要求标示配料比例。比如,花生大豆调和油,测不出花生油、大豆油各占多大比例。但是,本报认为:花生油的脂肪酸组成是相对固定的,大豆油亦如此,检测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就可推算出花生油、大豆油各占多大比例。本报能做到,难道国家标准做不到吗?原来,国家标准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做,因为国家标准没把一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当做相对固定的值,那么就不能按照相对固定的值去推算。
每一种油料作物的每个品种所含的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都不一样,即使同一个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其各种脂肪酸含量也会有一定差别。以花生为例,多年以来,全国各地,种植的所有品种,其脂肪酸含量差异很大,数值在一个很宽的幅度范围内。饱和脂肪酸在11.5~25%之间,油酸在35~67%之间,亚油酸在13~43%之间,于是,这么宽的幅度范围就成了国家标准。如果商家想造假,很容易,可以在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1.5%(下限)的花生油里掺入一点棕榈油,虽然棕榈油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50%,但只要少掺入一点,花生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就可控制在25%(上限)以内。无形之中,国家标准就成了食用油弄虚作假、掺杂使假的保护伞。
怎样防止造假呢?应该与农业相结合,经常修订国家标准。农业上的品种,隔几年就会更新换代一次,一个时期的品种,其脂肪酸含量虽有差别但差别不会太大,国家标准可以据此缩小脂肪酸的幅度范围。商家收购的原料都有地域性,国家标准还可以划分为地方标准,这就照顾到了油料品种的地区差异。
国家标准中最不可思议的是:饱和脂肪酸实际含量可以高于标示值的20%,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实际含量可以低于标示值的20%,也就是说可以有20个百分点的误差。这给商家提供了生产上的方便,不必经常检测脂肪酸,印一批标签可以用很长时间。但是也给商家弄虚作假、掺杂使假提供了方便,业内人士心知肚明,掺杂使假10%,肯定不会突破所允许的20个百分点的误差。
允许20个百分点误差,并且不要求标示脂肪酸含量,这简直就是默认商家造假。只要分析脂肪酸组成,就可以大致看出是什么油;但从外观则看不出。很多饭店购买的大桶装的大豆油,里面掺了多少棕榈油?如果必须标示脂肪酸含量,掺假者才会收敛。
地沟油至今没有检测的金标准,如果国家标准严格规定必须准确标示脂肪酸组成,那么这就是金标准。地沟油是混杂的油,其脂肪酸组成不同于任何一种食用油,只要取消调和油,只要检测脂肪酸组成,地沟油就可立刻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