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药知识亟须普及

(2013-10-29 15:18:54)
标签:

读者

病因

临床经验

都来

抱朴

健康

分类: 健康话题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亟待提高,医学知识尤为缺乏。在医学知识中,中医中药知识比西医西药知识更缺乏,这是因为:大学培养的西医人才比中医人才多得多,那么宣传普及西医的人就比宣传普及中医的人多得多;西医以生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为基础理论,所有的人在中学阶段都学过,即使没学医,也都知道一点。中医中药知识则不然,没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和氛围。有专家说,现在中医中药知识的宣传普及,还不如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的时代。此话中肯。

  中医中药知识宣传普及今不如昔,还与20年的伪气功热、10年的伪养生热有关。无数人痴迷伪气功、伪养生,有的甚至走火入魔,他们以为这就是中医,因而真正的中医难以普及。

  中医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几千年历史,至今仍在应用和发展,在“中医药周刊”开栏之际,特简要宣传如下:

  关于理论。中医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这属于哲学,但更包含着科学。

  关于药物。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治病方法还有针灸和推拿。

  关于药性。中药药性分为寒、凉、温、热四性。寒凉与温热,是性质不同;寒与凉,温与热,却是程度不同。中药药性又分为甘、苦、酸、辛、咸五味,但其概念不同于食物的口味。味甘,可滋补;味苦,可清热;味酸,可止汗;味辛,可发汗;味咸,可散结。

  关于药方。药方中的各味药,如一个领导班子,按职能分为君、臣、佐、使四个等级。

  关于化学成分。这是现代科学对中药的解释。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是营养成分,一般不具有药效。具有药效的是不具有营养价值的那些有机分子,如烃类、甾类、醇类、酯类、酚类、醛类、酮类、醌类、苯类、苷类、萜类,这些结构复杂的有机分子,不同的量、不同的组合,达到不同的药效。从现代科学角度看,中医药也是博大精深。

  关于药食同源。既为中药材又为食材的有80种,药食同源指的就是这80种,而不是伪养生所理解的那样把所有食物都当成药物。

  关于药膳。就是在膳食中加药物,一般加的是滋补药。

  关于食疗。食疗不能代替药疗,只是药疗的辅助。现代科学认为,食疗就是营养平衡,营养平衡则可增强免疫力。

  关于气功。气功的实质是体育,可以强身健体,对疾病痊愈有辅助作用,但要自己练。自己给别人“发功”或接受别人“发功”,是伪科学,不能治病。

  关于辟谷。辟谷就是避开五谷,就是不吃五谷,是古代道家修炼之术,以求升仙。古代修炼者的确不吃五谷,但吃的是五谷之外的食物,如核桃、板栗、松仁、蜂蜜……东晋道士葛洪《抱朴子》有记载。辟谷属于道医之术,有些道医之术也属于中医之术,但是中医不包括辟谷。

  关于养生。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就是预防保健。可以合理饮食养生,可以适当运动养生,可以修身调心养生。养生必须符合整体的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片面的、极端的方法则是伪养生,伪养生打着“中医养生”的旗号,是对中医的败坏。

  关于中医存废。废除中医之说,始于民国初期,那时还要废除儒学、废除汉字呢!一种新思潮必然涤荡整个社会,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最终必然回归正常。现在网上中西医之争还在进行,人人都有麦克风,你捂不住他的嘴。他可以自己不信中医,却挡不住亿万人民信中医。

  关于中西医结合。新中国建立以来,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始终没有变。对于个人来说,怎样中西医结合呢?我个人认为:要对因治疗,不要对症治疗;看西医、看中医,都要按现代科学找到病症的病因,然后该吃西药吃西药,该吃中药吃中药。

  希望广大中医都来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或亲自撰稿,或接受采访。《中医药周刊》暂设“名医访谈”、“名药名方”、“中医科普”、“杏林故事”、“中医史话”、“临床经验”、“中医调理”、“中西医结合”、“针灸拔罐”、“民间特色疗法”、“学术研讨”、“论文摘要”、“问题探讨”等栏目,以后根据专家意见和读者反映再做增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