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是不是有神仙》解读之五:道家
(2012-06-21 16:32:57)
标签:
修炼道教健康 |
分类: 健康话题 |
□杨青平
这本书推崇重庆缙云山绍龙观道长李一。李一要把缙云山建成养生基地,养生的核心方法是辟谷。辟谷就是不吃五谷,是古代方士、道士、隐士修炼升仙的必由之路。古代辟谷者都要食药饵,主观上认为药饵有助升仙,但客观上起到了食物的作用。而李一宣称的辟谷,是什么都不吃,由他发功给辟谷者补充能量,辟谷者还可练功从空气中获得能量。这不是忽悠人吗?是的。李一忽悠的对象是政界、商界、文艺界的名人,这些名人虽然不是学富五车,但也都是文化人,不那么容易忽悠。但李一有奇术,用220伏电压诊断疾病,让很多名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李一的其他奇术,我以后再说。李一还有知识,而且知识面很宽,谈吐不凡,令那些名人以师视之,而李一原本连高中都没上过,可见李一读书多么多,也可见那些名人读书多么少。李一利用奇术和知识对这些名人的忽悠简直就是洗脑,让他们虔诚地相信了辟谷。
辟谷是道教的修炼,但是李一说是道家的修炼,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居然能把这些名人忽悠住。为避免以讹传讹,我先把道家是怎么回事说说,然后再说李一是怎么说的。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家,泛指学派之多。其实是十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著作5000字,庄子著作10万字,他们的学术思想都在里面。道家之“道”,是指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永恒的法则。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常”,原为“恒”,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而改。“道,可道,非恒道。”这就好理解了: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法则。解释很多种,我持这一种。在政治上,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清静无为”:修身要“清静”,治国要“无为”。“无为”就是不要有太多的工程、政事、军事,那需要钱、需要劳动力,必然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和劳役负担。老子、庄子之后,道家学说的继承者打的旗号不是“老庄之学”,而是“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在老子前面又署上黄帝。黄帝距老子2000年,黄帝之时没有文字,不可能写出类似《道德经》的文章,那么为什么要加上黄帝呢?原来,这是假托,假托更古老的重量级人物以彰显自家学说。道家假托黄帝,儒家假托尧舜,墨家假托大禹……从那时起假托之风蔓延两千多年呢。道家学说的后继者既然假托黄帝,那么就要替黄帝写论文,写了4篇,共1万余字,统称《黄帝四经》。想想古人真不可思议,自己写论文署人家名字,而自己隐姓埋名;想想今天真是人心不古,把人家的论文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黄帝四经》毕竟不如《道德经》生命力强,失传两千多年,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被发现。同时期假托的还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流传至今。
战国以后,秦始皇奉行法家思想。法家重功利,国家的功利就是富国强兵。法家重赏罚,赏则奖励耕战,罚则以劳役为刑。耕战和劳役,实现了富国强兵,而民力不堪重负,终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接受亡秦滥用民力的教训,奉行“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把道家治国思想具体为“省苛事,薄赋敛,毋夺农时”,就是轻徭薄赋,不占农时,与民休息,这便是无为而治。至汉武帝,70年休养生息,农民因为轻徭薄赋而富,国家因为工程少、政事简、军事克制而有财富积累,可是外有匈奴侵边,内有南越、闽越割据,还有同姓诸侯分庭抗礼,于是汉武帝想“有为”,便放弃“黄老之学”,接受董仲舒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博大精深,最能打动汉武帝的是“诸侯从天子”的“大一统”思想。从此,道家学说离开政坛,保留于民间,至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大夫们不再对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政治理念感兴趣,而专事讨论“道”所包涵的宇宙哲学、人生哲学,此为玄学,无休止的讨论即为清谈。再往后,历朝历代的隐士们无不继承了道家学说,其中不乏渴望重返政坛者,因此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之说。
上缙云山的名人们,大都不懂得道家和道教是两回事,所以李一说辟谷是道家的修炼他们也都信,还以为获得了新知。讲道家,不知是知识局限还是有意为之,李一只是讲“黄老之学”,没说这是假托,也没说当时各家的假托之风。反正他怎么讲,名人们怎么信:其他诸子百家都始于春秋战国,而道家始于黄帝,老子只是集大成者,道家在黄帝时期就产生了,辟谷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修炼之法。这使名人们对辟谷坚信不移。下篇,看李一怎么说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