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决定全身健康(六):肠道里的一亩三分地
(2012-06-20 11:13:08)
标签:
小肠有机分子健康 |
分类: 健康话题 |
□杨青平
一亩三分地,这个说法是指一个人的职责范围。在北京先农坛,有一块没有铺砖的露地,据说有一亩三分,是皇帝亲耕之田,其实就是每年开春举行个仪式,以示重农。“一亩三分地”的说法,由此而来。为什么皇帝亲耕之田是一亩三分?史无记载,无法考证,也无人考证,可能是按照先农坛的建筑规制,只能留出这个面积,周围建筑才协调。
天子亲耕,古有传统,可追溯到西周。西周实行井田制,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农民耕私田收获归己,耕公田收获归天子或者诸侯,这是农业税的最初形式。天子和诸侯很谦虚,每年开春要举行个亲耕仪式,表示自己也有种地的责任,只是工作繁忙,日理万机,只好借用民力为自己耕种。周天子的亲耕之田可不是一亩三分,而是一千亩,诸侯是一百亩。以后代代相传,传下去的是仪式,面积就不重要了。历代天子在举行这个仪式之前,还要祭祀神农。神农亦被后世称为先农,农业先祖的意思。祭祀若显隆重,则要筑坛,以接近上天。所以,历朝历代都有先农坛或神农坛。
北京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可不是现在的亩制,而是西周的亩制。现在的亩制,是商鞅变法后的亩制,一步宽、二百四十步长为一亩。西周的亩制,是一步宽、一百步长为一亩,折合现在360平方米。肠道的内壁表面积,据研究者计算,大致也是这个数。怎么会有这么大面积?竟相当于两套四室二厅的房子。原来,在小肠、大肠内壁有许多皱褶,皱褶展开,面积就大了,特别是小肠内壁,皱褶上还有无数绒毛,每一根绒毛的表面积加在一起,面积就更大,所以,肠道内壁表面积就有一亩三分地那么大。
肠道之内彷如庄稼地。肠道内壁的皱褶彷如庄稼的直根,皱褶上的绒毛彷如庄稼的须根,肠道内的食物和粪便彷如土壤,肠道内的细菌彷如土壤中的细菌。皱褶和绒毛吸收营养,细菌既分解营养又吸收营养。只有了解了肠道内的“一亩三分地”,我们才能健康生活。
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与胃连接。胃只消化不吸收,小肠既消化又吸收,大肠只吸收不消化。
小肠连着胃的一段叫十二指肠,顾名思义,十二指肠的长度,相当于十二个指头并拢的宽度。十二指肠比胃更劳累。它要接受胃消化过的食糜,它要接受胰腺排进来的胰液和胆囊排进来的胆汁,它自己还要分泌消化液,它要蠕动,让胰液、胆汁、消化液充分溶于食糜,然后把食糜中的大分子营养成分分解为小分子营养成分,它的蠕动还使它的皱褶和绒毛充分接触小分子营养成分然后吸收。如此劳累,便容易得病,许多人患有十二指肠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球部紧挨着胃)。溃疡虽难受,却不会转变为癌。
整个小肠都具有十二指肠的功能,只是没有十二指肠的功能大。小肠的消化吸收具体来说是怎样的呢?原来,消化液里含有各种消化酶:肽酶把肽分解为一个个氨基酸,氨基酸可被吸收,肽由若干个、十来个氨基酸组成,不能被吸收,若干个、十来个、更多个肽组成蛋白质,蛋白质更不能被吸收,蛋白质在胃里已被分解为肽;脂肪酶把脂肪分解为脂肪酸,脂肪酸可被吸收,而脂肪不能被吸收;淀粉酶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是由各种糖组成的,其中葡萄糖、果糖属于单分子的糖,可被吸收,所以葡萄糖可以静脉输液;蔗糖由一个葡萄糖和一个果糖组成,不能被吸收,须被蔗糖酶分解开来以后才能被吸收;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组成,也须被麦芽糖酶分解开来以后才能被吸收;还有乳糖酶,把我们喝的奶中的乳糖分解为单分子糖,然后被吸收。除了蛋白质、脂肪、淀粉、糖,食物中还有维生素,维生素都是单分子,可以直接被吸收;还有纤维素,纤维素由很多单分子糖组成,人的肠胃没有这种酶,无法将其消化分解,但它有利于肠道蠕动和排便。只有反刍动物可以消化分解纤维素。
小肠吸收的都是有机分子,而大肠吸收的是水、矿物质,这些都是无机分子。大肠也分泌液体,但分泌液里不含酶,不能用来分解大分子,只能用来保护肠黏膜,润滑粪便,以利下行。大肠的功能似乎简单,但是很重要,人体没有水分和矿物质怎么能行!粪便到此不下排怎么能行!大肠更重要的地位是:这里是细菌活动的主要场所,虽然大肠不能分泌各种酶,但是这里的细菌能像小肠那样分泌各种酶,把残渣剩羹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糖再分解吸收一遍;而且,小肠不能分解的纤维素,在这里细菌能分解;小肠不能合成的维生素,在这里细菌能合成;遗憾的是,这里的细菌也合成有害物质。其实大肠的细菌在小肠里也有,不过数量较少,作用不突出。
肠道细菌彷如土壤细菌:土壤里也有分解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纤维素的细菌,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就是靠这些细菌分解才转化为土壤肥力的。生物界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