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熟 天下足
(2012-06-19 16:45:52)
标签:
粮食河南主粮杂谈 |
分类: 乡村话题 |
杨青平
中国是个以农为本的国家,自古以来,粮食主产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苏,苏州,在太湖之北;湖,湖州,在太湖之南。州是宋代最高行政区划,州上边的路是财政、监察机构,不同于以后的省,所以宋代衡量各地物产以州为单位。清代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湖广,不是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而是湖广省。清初,湖广省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后来以洞庭湖为界南北分为两省,但仍习惯统称湖广,设总督统领。苏湖、湖广都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只要这里丰收,即使其他地方歉收,国家也无饥荒之忧。
今天,仿宋、清之说,我们可以说“河南熟,天下足”。多年来,河南省的粮食总产占全国的1/10,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小麦总产占全国的1/4,全国人民每吃四个馒头其中就有一个是用河南的小麦做的。今年,河南小麦又获得大丰收,预计总产量近2600万吨,比去年增加100多万吨。所以,提出这言简意赅的六个字决非执意夸张,而是恰如其分、适逢其时。
经济以农为本、农业以粮为重是河南的必然选择。河南地处中原,气候适中,豫北没有北方那么寒冷,豫西没有西北那么干旱,豫南是稻米水乡,豫东是平畴千里,绝大多数农作物都适宜在河南生长;河南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民具有悠久的精耕细作传统,粮食单产从古至今都在全国名列前茅;河南人口众多,粮食消费量大,只有稳定粮食生产,才能发展其他产业;河南耕地面积大,无论怎么调整种植结构,粮食面积永远是最大的,都种成瓜果蔬菜必愁销路,与其种的白菜一分钱一斤,还不如种粮食。
河南能多年保持第一产粮大省的地位,得力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科技兴农之功。省委书记徐光春履职的第一天就明确指出,今后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思路首先就是要更加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12月21日,历史将记住这一天,徐光春书记在省委工作会议上郑重宣布省委的决定:明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税。一时间,7000多万农民奔走相告,喜不自胜。接着,粮价补、良种补全部直补到户,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良种补是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的政策措施。河南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在本省大面积推广,还被周边省大面积引种。河南生产的优质麦不仅被外省优先调入,而且实现了中国小麦出口零的突破。
第一产粮大省是荣誉也是压力。旱、涝、病虫害、气候异常等每年都给粮食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科技普及率也是任重道远。去年冬天我省有2000多万亩小麦遭受冻害,其中300多万亩遭受严重冻害,就是因为农民不懂小麦品种有冬性、春性之分,把本该晚播的春性品种播早了,把本该减少的播种量增加了。虽然开春的水肥补救措施和品种自身的恢复能力挽救了绝大部分受冻麦田,但仍有100多万亩小麦被连根冻死,再也难以春风吹又生。没有把根留住则是因为土壤没有压实。如果这100余万亩不被冻死,今年的丰收将更将喜人。如果冻死的不止100多万亩,而是300万亩、500万亩……势必造成重大减产,作为第一产粮大省情何以堪!
产粮大省对粮价最敏感。古代为防止谷贱伤农而有“平粜法”,现在为保证农民种粮的收益而有粮价直补,但农民还是希望粮价只升不降,这就需要在提高粮食品质上下工夫。粮食市场已全面放开,因流通渠道不畅而影响粮食价格的事情一般不会再发生,影响价格的主要是粮食品质。种优质品种,打的小麦不一定优质,必须“前氮后移”才能确保优质;一家一户的优质没有市场竞争力,必须一乡一县连片种同一优质品种,才能满足工厂化生产对小麦品质稳定性的要求。不讲究这些技术细节,就难以打造商品粮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卖高价的加(拿大)麦、澳(大利亚)麦、美国小麦就是这样打造的。
产粮大省发展深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居民买的是面粉,七八十年代买的是面条、馒头,九十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速冻食品走上了餐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厨房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就为食品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河南销售原粮的比重在下降,销售加工品的比重在上升,这是一条潜力巨大、前景光明的路。当河南成为全国大厨房的时候,就由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了。
粮食生产和畜牧业是连锁发展的。小麦是人的主粮,玉米则是饲料之王,玉米转化为蛋奶肉的价值,比小麦加工成食品的价值还要高。所以,产粮大省应和畜牧业大省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