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标签:
模型建构小课题 |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授课人:秦玲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 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
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 提出问题,引入主题。 |
表演小品,欣赏小品,思考问题,带着疑惑进行新课学习。 |
创设有趣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
|
学习新课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
质疑:基因在什么地方? (一)染色体与DNA 1、展示图片:细胞核中的染色体 2、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2 3、制作染色体模型 4、鼓励学生总结细胞核、染色体和DNA的关系 (二)基因 指导学生在自制模型上标出基因的位置 (三)基因、DNA和染色体 引导学生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
回忆旧知:细胞结构 观察、思考 组装模型:长条带和短条带代表DNA;乒乓球代表蛋白质;用双面胶带黏贴条带和乒乓球,代表染色体。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在纸带上涂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基因。 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班内展示,师生、生生之间互评、补充。 |
通过产生疑问、自主阅读、制作模型、标注基因、绘图等环节,最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
|
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 |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1 2、展示: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
归纳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并以此类推生物体细胞中DNA和基因的特点。 |
|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
(一)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组织学生填写32页图7-13 2、布置自学内容:31页第2、3自然段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引导学生使用类比的方法解释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规律。 组织学生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
小组讨论,完成图表,展示评价,相互补充。 基因在染色体上,其变化与染色体的变化同步。 组内交流后绘图,班内展示。 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
根据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类推出基因的传递规律,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
|
四、承上启下 |
提问:子代获得了父母的基因,就一定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同的性状? |
联系自身,做出猜想。 |
承上启下,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做铺垫。 |
|
本节小结 |
提问:你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
思考、回答 |
归纳总结,收获新知。 |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基因:
DNA:
染色体: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http://s16/mw690/0030fSRNzy7lbiGHYMDff&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