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2018-06-11 18:29:03)
标签:
模型建构小课题 |
分类: 小课题 |
第二章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授课人:秦 玲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基于课标“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细化而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掘“人体”自身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标本、模型、体验自身运动器官的分布和活动情况,在观察和体验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思考和互动交流中获得理性认知,从而较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做铺垫。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本节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虽然学生在之前的章节中已经学习了动物的运动方式,但对于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并未深入详细的了解,学习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建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以便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等相关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动物生理学已有初步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体发育旺盛,思维活跃,有很强的知识探索欲望,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探究、分析和归纳等方法。
2、制作简易的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知生命在于运动,培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2、形成爱护动物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难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六、教学过程
|
教学 步骤 |
教师 活动 |
学生 活动 |
方法和 手段 |
设计 意图 |
|
导入 新课 |
播放视频: 1.各种动物运动的形式 2.学生在操场上跑步的图片 |
观察图片、视频、思考并说出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 |
视频播放、PPT展示 |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
|
骨骼 的观察 |
设疑: 1、家兔骨骼标本中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 2、展示人类骨骼结构和名称的动画。 |
观察、思考、讨论。 尝试在自己的上肢和下肢找一找相应的骨。 |
展示标本、播放动画 |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兴趣,揭示骨骼和关节的结构。 |
|
人体关节 |
设疑:
1、
2、 3、我们在运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结合实际生活和运动经历,讨论、总结在运动过程中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
观察图片、分析、讨论相关资料。 |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
|
观察已经除去羽毛的鸡翅 |
设疑: 1、 肌肉怎样附着在骨上? 2、 肌肉如何牵动骨的运动? 3、 骨与骨之间如何连接?
|
1.解剖和观察鸡翅。 2.思考、讨论并总结关节的结构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
|
分组实验(强调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器械伤手)。 |
1.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
探究 活动: 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 |
设疑:1、有了灵活的关节,骨骼肌牵动着骨可以绕着关节活动,然而运动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2、播放屈肘和伸肘的动画。 |
1、制作肘关节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2、体验屈肘和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 3、加深对骨骼肌之间协作关系的理解。 |
模型制作、播放动画、课堂评价 |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及时发现制作不同关节模型的典型学生,请他们为大家做示范和说明。 |
|
动物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运动 |
设疑: 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器官和系统的参与呢? |
思考、讨论 |
观察ppt上的图片,思考问题 |
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建立动物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观点。 |
|
动物运动的意义 |
设疑: 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 |
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运动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 |
分组讨论、提炼观点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整理信息的能力。 |
|
本节 小结 |
展示ppt |
讨论总结 |
讨论 |
加深对动物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二、运动器官的协调配合
三、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