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幼儿园大班数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一
(2018-05-20 16:50:22)幼儿园大班数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Kindergarten Mathematics Teaching Coll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ies
Chen Fan
(Kindergarten Attached to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8, China)
Abstract: Primary infant life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age, the main way to get access to the knowledge for infants is the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kindergarten’s basic life. Mathematic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cience field in the kindergarten five major areas, as well as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infant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ath field acquired the long-term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to improve our scientific attainments to keep pace with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Infant is a solid backup force of our country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meanwhile, it is a symbol of vitality, so we should put more efforts in fostering scientific attainments of infants from early age. At the present stage, it exists many problems in collective kindergarten mathematics teaching activities about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thesis uses a kindergarten of Xi'an City as an example, researching and exploring 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collective Kindergarte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in addition, putting forward the solution pointedly about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kindergarten mathematics.
Key words: Kindergarten; Mathematics;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数学在人类生活与实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数学不仅仅是计算,我们接触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状、大小、长短、方圆等都涉及到数学。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其作用表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只有适应了适宜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应用实践,通过长期的学习并融入生活,才能建立起数学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必不可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教育部在1999年10月颁布的一部用以全面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国家级指导性文件,其中清楚地阐述了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在科学领域中也详细的阐明了数学教育中应达成的目标和教学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教育部在2012年9月颁布的一部用以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国家级指导性文件,该文件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在学前教育方面指导的权威性和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同时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科学领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科学探究,一部分为数学认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是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发展过程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3—6岁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将处于以模仿、绘画以及想象等模式发展其符号化的表征图示的过程。这一理论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们了解到,3—6岁是儿童身心及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思维能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极其广泛,进行数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数概念、抽象运算等数学知识技能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更是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期为幼儿培养出一种综合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在幼儿园为期两个半月的实习经历,笔者发现了当前幼儿园大班数学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活动设计不符合幼儿适时的发展特点、课程教材的单一性、教师组织数学集体活动的有效性、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小学化倾向等。但数学教育的意义不容小觑。数学教育有助于形成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从对形状、大小的感知认识到空间、时间,无影中数学就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与其如影随形,学习数学对幼儿来说,既是生活需要,亦是其建立对世界认知的需要。同时,数学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推动力,数学教育可以引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及思维方式,有助于日后幼儿进入小学阶段继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本研究通过对大班数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将结果用于指导幼儿园及一线幼儿教师实践,以改进数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部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幼儿更好发展。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学者王宁云(2015)等人认为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存在以下问题:存在幼儿教师缺乏对幼儿主体性的关注教育; [] 梁慧琳(2012)则认为集体教育活动设计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幼儿已有的经验不相适应;活动评价单一;重视知识技能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内容严格按年龄段划分,忽视幼儿个体差异;知识被机械分割,知识之间整体联系不强;教学方法单调,且对于教参、教具等使用方法不恰当等,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就降低了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
针对以上问题,王锦瑞(2011)等学者提出了改进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对策,如:提升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制定明确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要整合教育活动的内容;张超(2015)等学者认为教师在使用教具的改进策略有: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结合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具; [] 提高幼儿教师活动后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能力;将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幼儿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面;用恰当的方法让知识之间产生关联,形成逻辑性;根据不同幼儿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等。 []
本研究以西安市5所一级幼儿园、175名大班幼儿及1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数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实施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网络文献渠道查阅有关幼儿教育、幼儿数学领域发展、幼儿园集体教学等方面的资料,其中仔细研读10余篇。通过图书馆等文本途径查阅了幼儿教学领域相关的书籍,为本论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2.案例分析法
笔者利用自己在实习工作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机会,对西安市某一级园的大班数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进行了提炼,并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这些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3.访谈法
依据论文需要,笔者在前期设计理论框架和其中所涉及的指标,向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老师和西安市个别一级园的老师及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向其咨询和了解到了一些更细致更专业的知识,对本论文的专业性和缜密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4.总结归纳法
通过整个前期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所获取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分析和总结。以便条理清晰地在论文中阐述自己的论点和建议。
四、幼儿园数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现状
在幼儿教育被高度重视的现在,依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问题。尤其是数学领域的集体教育活动存在很多问题,以下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活动设计角度
集体活动的活动设计主要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这三个大部分。活动设计即本节课希望幼儿掌握的核心内容,活动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需要幼儿掌握的核心经验,活动目标是否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等。因此,在数学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
1.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小学化倾向
近年来,在幼儿园课程的编排上以及在“一部分”家长的强烈要求之下,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向小学化走近。小学中的数学慢慢的渗入了幼儿园课程。往往在只能承受10以内数字和简单的运算的群体中出现了一批批“神通”。家长也顶着天才父母的光环受到众多其他家长们的赞扬和羡慕,“这就是那个天才孩子的爸妈”、“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咱自己的孩子”、“你能不能学一学人家孩子”。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孩子们不得不接受超出年龄该承受的知识,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奥数班,要为父母挣来“荣誉”。同时,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让幼儿园在原本的课程基础上加了一些料,简单的数字会变成以两位数为起点的、简单的加减运算变成了复杂的乘法或者除法运算。这也让某些幼儿园在交流当中占了上风,而没有实施这些的都会感到万分懊恼。在一股强烈的风暴席卷之下,一个个的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在内容的选择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班幼儿日常学习10以内加减法、简单创编应用题并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这样的知识。教师机械地将“+”、“-”、“=”这些抽象的符号灌输给幼儿,不考虑幼儿是否理解了这些符号的含义,是否能明白“3+5=8”这样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得来的,只要幼儿能列出算式即可。此时的幼儿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还不能完全将具体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据,因此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幼儿来说是不合适的。在教学形式上,明显可以看到教师们大都采用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像给小学生上课一般,课前先进行分解组成的复习,“小朋友,我问你,8可以分成几和几”,然后用一些运算图式要求幼儿列出算式,最后请幼儿根据教师口述的运用题在低算本上列出算式,然后一节集体教学活动结束,教师课下批改幼儿写出算式的正误。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明显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2.重视知识技能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其他学习阶段一样,幼儿园也不例外,填鸭式的教学和应试教育也同样出现在幼儿园。老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缺少了让孩子进行独立思考的环节,也忽略了孩子的接受能力的高低。对于为什么会是这样、会不会有其他的答案、换一个角度又是什么样这样的问题老师无暇思考,教学任务的沉重给了老师太大的压力,紧密的教学安排也不容许给孩子过多的发挥。孩子也就成为了学习的奴隶而不是它的主人。
比如某些教师设计的活动只注重练习文本的算术,忽略了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就像刚才所提到的,教师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口述应用题列出算式,教师只用算式的正误来衡量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非幼儿在列算式的过程中进行了怎样的思考,幼儿列这样的算式原因是什么教师从不在意也不会请幼儿讲述,若幼儿列对算式了就认为他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但同样的一道题换个说法,幼儿就列错了算式,说明幼儿只是机械地将老师灌输的知识死板地进行记忆,并没有思维过程。还有一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刚刚抛出一个问题给幼儿,但因为害怕幼儿说出的答案跟自己预设的不同,就立刻将正确的知识灌输给幼儿,剥夺了幼儿进行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机会。
3.数学教育内容严格按年龄段划分,忽视幼儿个体差异
不论是学前教育学还是《纲要》都明确的指出了孩子在同一阶段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能够很快的掌握新知识,而有的孩子却在很多遍的讲述之下依然无法理解。但是很多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上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是单一的以年龄来划分。3到4岁学什么、4到5岁学什么、5到6岁学什么,明确地界定教学内容,同时课程教授中忽略某些孩子的接受能力。
比如普遍存在现象就是: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只关注了大部分孩子掌握的情况,忽略了一些特殊的个体。事实上,幼儿在集体回答问题的时候好像都掌握的很好,但单独提问时很多孩子却哑口无言。在某节“5以内的加法”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了一幅图,图上用5个蘑菇代表总数,1个红色的4个黄色的、2个小蘑菇3个大蘑菇、3个椭圆形蘑菇1个三角形蘑菇……5以内数的分解组成就藏在这些蘑菇里。当教师让幼儿根据这幅图列算式的时候大多数幼儿都能很快发现小秘密并正确列出算式,但个别幼儿还是不能列出算式,哪怕是其他幼儿说过的算式不管教师如何引导让其调换一下数字的位置继续列算式,孩子还是说不出来。幼儿的发展能力是不同步的,教师却忽略的他们与其他幼儿的差异性。
4. 教学参考资料中的活动设计不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现在幼儿园都会选择一些所谓的教学参考资料,但幼儿园在选择参考资料的时候,往往只选择教学参考详细程度而并不考虑是否适应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教学参考资料里附带的学具量大且繁琐,幼儿操作时经常会将学具与其他幼儿的学具混淆或丢失。在西安的很多幼儿园里,数学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一般都会选择某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参考,以下是该教学材料中的一篇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排书架(按长短、宽窄排序——10个)
活动目标:1、能独立按宽窄(或长短)对10个物体排序。
2、初步理解物体宽窄(或长短)关系的传递性和可逆性。
3、能保管好自己的操作材料,不弄混,不弄丢。
活动准备:物质:书架排序磁贴10个、油画棒排序卡磁贴10个,无序排列。
学具:白磁板、磁贴:书架排序卡10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设置了两个小主人公去图书馆义务劳动的情境,从而引出按宽窄、长短分别给书架排序、油画棒排序的任务。
1、引出问题:请小朋友们参与到情境中给主人公帮忙整理。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所准备的学具材料的宽窄是不一样的,请幼儿动脑筋想想办法怎么样能将它们排列整齐。
2、演示规则:教师可以先提供少量的学具让幼儿进行排列,然后请其他小朋友判断排列是否正确,然后带领幼儿一起找规律,引导幼儿自己说出怎样排列才能一眼就看出这些学具的宽窄。教师必要的时候进行小结,告诉幼儿可以将学具的一边对齐进行排列,可以从上到下进行排列,也可以从左往右进行排列。
3、介绍相关活动:教师出示油画棒学具,请幼儿观察学具的特点,并将这些学具进行排列,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学具的长短不一,并指导幼儿在排列的时候可对其一边这样方便排列和比较。
4、提出操作要求: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保管好自己的学具材料,学具多且小,容易弄混或弄丢,因此要特别提醒一下。
二、基本部分: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教师讲解规则并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1、对幼儿进行分组让其自由操作,请幼儿先完成自己小组的活动,然后再换组。
2、观察指导,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各组幼儿的操作并对新的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同时还要观察了解幼儿对规则的理解程度,了解幼儿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对学具的排序,并且检查学具排列顺序的正确性,对于不正确的幼儿进行指导。
3、提示常规,在幼儿进行学具操作的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提醒幼儿,让他们将自己的学具保管好不丢失,并且不跟其他小朋友的学具弄混。
三、结束部分:教师对幼儿今天的操作进行总结和点评。
1、交流
2、评价
3、整理
从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充实紧凑的,但对于大班孩子来讲,这个活动设计的难度略大,十个排序的操作材料之间差异很小,对于宽窄的比较更是孩子前期不具备的经验。同时宽窄和长短本就不属于同一个范畴,把这两个概念同时给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干扰。这节集体教学活动也是我在教育实习中进行的第一节集体教学活动,当我自己组织完这节集体教学活动后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于第一次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我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失败的。首先这节活动设计是不合理的,在目标的设置上没有对知识、技能、情感进行三维的设置;在活动准备方面提供给幼儿太多的操作材料,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幼儿不能很好地保管自己的材料,另外一方面当材料数量过多时,就会缩小材料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幼儿很容易将宽窄这一属性与长短相混淆,若操作材料之间的差异过小,幼儿很难按照宽窄对操作材料进行排列;在活动过程中,环节过于复杂且逻辑性不强,又加入高低这一概念扰乱孩子的思维,没有知识间的层次性。其次就是因为我此前并没有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程度,没有了解到幼儿的前期经验阶段,导致高估了幼儿的能力没有很好地将活动难点突破。最后就是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经验,没有合理地安排时间,导致后期幼儿无法集中注意课堂不受控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角度
如何让孩子更有效地接受以及消化新知识这是现在教师们头疼的问题,孩子生性好动,尤其是在年纪较小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如果没有考虑周全,那么这一节课很有可能就失败了,往往可能因为一个小事物的出现把孩子的注意力都转移走,而导致本节课的效果达不到预期。所以组织集体活动是需要很详细的备课的,要尽可能的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都要考虑进去。教授的内容能不能很好的被大家接受?要怎么才能始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呢?又要怎样的分组才更有利于本节课的进行呢?这些都是组织一次集体教学活动该考虑的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这似乎成为了很多老师的代名词,单纯的语言教学,一上讲台就一股脑地把本节课的知识讲出去,没有生动的语言,没有讨论,也不需要思考。多媒体教学的引入,让大家的学习方式由低着头变成了抬头看。不在只是局限于只能看单调的黑白课本或是简单插图的课本,你可以看到课本之外的很多其他新奇的东西,也充满了学习的乐趣。但是,很多老师却因过度喜爱甚至丢弃了课本,有的老师因为设备坏了直接换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是不是就忘记了教学初衷?那只不过是一种辅助工具而绝非是教育本身。同时,在教具使用上,很多幼儿教师已经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潮流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奇的教具,和智力开发的新产品,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之中。所以,教师如果不紧跟时代的进步,终将是会被时代淘汰的,这也要求了广大教师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界新事物接受的能力,在新教具出现时,能够很快的适应且熟悉,了解和发现教具的多种使用方法,结合幼儿的已知经验和当下情况对教具的已有玩法进行创新,这对教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核心经验,即幼儿掌握一个知识点的重点突破口,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没有办法掌握,这时候我们就应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其简单、清楚地解释给孩子,就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清楚地知道知识点的切入口在哪里。
要将一个知识完整系统且清楚的教给幼儿,教师首先必须清楚这个知识点需要让孩子掌握什么核心经验。所谓核心经验就是一个知识点需要让幼儿获得的最基础的、最关键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只有掌握了核心经验才能辨别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有效组织活动。核心经验即突破口,只有让孩子清楚了知识点是从哪里切入的,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带动幼儿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这样才能针对这一知识点选择合适恰当的方法,从而让幼儿轻而易举的获得突破该知识点的入口,掌握核心经验,获得新的知识。
例如:对于单双数的教学活动,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单数,就要让幼儿知道单数就是物品或人两两配对后剩下一个,只要有剩下的这一个就是单数这一核心概念,若突破了这一点,孩子就能很容易的分清单双数这一抽象概念。对于加减法的教学,首先要让孩子理解“+”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去掉一个”的意思,“=”就是“总共/还剩下”的意思。而对于球体的教学时,我们老师首先自己要清楚球体就是“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无论从哪边推都可以滚动”,从而才能提供正确的方法让幼儿进行探究学习。在一节“相邻数”的教学活动中,某教师在教学中给小朋友们发了数卡,然后让孩子寻找两个相对较远的数字宝宝做朋友,显然这一设计是多余且没有意义的,教师没有弄清楚相邻数的核心经验使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4.教师过于依赖教学参考资料
当幼儿园出现了教学参考资料这样的教师用书时,便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为教师们带来了方便。刚才提到的“通向数学”,这套材料里教师参考用书的活动设计都已经是设定好的,教师只需要将课程完整呈现,不再需要自己绞尽脑汁进行活动设计。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在方便教师的同时也让教师对教学参开资料产生的依赖的情感,不再需要自己进行活动设计,久而久之,活动设计的能力就会慢慢退化。
例如:在进行一次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之前,一线老师经常会将教参上面的思路完全刻在自己的脑子里,不思考也没有对不合适的部分进行揣摩修改,现成的活动设计和教具,完全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扭曲了参考资料原本存在的意义。
五、改善数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现状的对策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数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为了适应数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师也应跟随数学教育发展的脚步,加强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不仅是对教育本身的尊重,更是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尊重。因此针对以上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数学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对幼儿的考验,更是对教师自身的一种考验。许多教师对幼儿园数学领域的核心经验不清晰,会产生幼儿对知识的掌握不清晰、幼儿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等后果。因此不管是幼儿园一线教师还是作为幼儿园准教师的我们,在学校期间应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走上工作岗位后更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此时作为幼儿园也应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师们创造思想碰撞的环境,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迁移,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二)加强对幼儿前期经验的了解
幼儿是有思想的学习者,幼儿的思想大都来自内化后的知识经验。3—6岁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现有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通过学习获得的潜力之间的这部分便为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重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将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提供给幼儿,从而调动起其积极性,发展其潜能。如:教师在教授按数取物的相关知识点时,是从点数、数与量的对应到最后的按数取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特点,有选择的给幼儿预设问题。同时,教师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只有清楚地知道幼儿的发展现状,才能够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教参,即教学参考资料,顾名思义教参是用来参考的,教参在制定时也是根据大部分孩子的共性而生成的活动设计,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地区或每一个孩子。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幼儿也不例外,教参就像是一个预先设定好的公式,我们只是选择了符合这个公式的对象。教师将教学参考资料生搬硬套到孩子的身上,不考虑目标是否促进幼儿发展,内容是否适合孩子掌握。教师也变成了机械的复印机器,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只管将教参里的内容复制给孩子。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让人们变得懒惰起来。教学是具有生命力的,不应生搬硬套,因此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让思维插上翅膀,让不同的教学思维进行碰撞,同时也应该根据不同幼儿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可将知识变得生活化、情境化,呈现方式不仅仅是集体教学活动,也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如:认识钟表、星期这样的时间概念本身就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创编一些游戏帮助幼儿理解,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不断进行强化,巩固知识点;在对于加减法的学习上,可以在区角中设置小超市,通过收银、结账、找零这样的一些活动让孩子进行加减法的运用,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重视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一个好教师的成长不是上了多少节课,带了多少个班锻炼起来的,而是每上完一节课后自己的反思,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是包含了活动设计、活动组织及活动反思这三大部分且缺一不可。当进行完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活动反思的作用极其重要。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预设和生成的不确定性,会让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不可遇见性的问题,此时进行活动反思会让教师自身清楚地明白这些问题出现的缘由,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出现这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锻炼自己活动后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让自己在错误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五)注重数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手脑并用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数学教育的关键期,我们本应该注重对幼儿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日趋严重,也使得知识的重心发生了偏移,家长只片面的衡量自己的孩子学会了什么知识,而不是学到了什么方法。一道数学题有多重表述方法,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这个时候才知道学会方法才是最紧要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教育也是如此。当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时,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此,我们在组织数学领域集体活动的时候应更加注重对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学会“1+1=2”。
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加上对应的教具,例如给幼儿上数学图形或者分类时,选用各式各样的图形让幼儿来区别,还有就是在上分类课中,可以选图形或者生活中的物品,让孩子的手脑相结合,学习的同时,让孩子对新的事物有新的认知。
(六)注重知识间的关联性
事物之间本就是普遍联系的,不可将它机械分割开,数学更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是很紧密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恰当的方法让孩子懂得将知识进行迁移,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先将其与旧知识产生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对旧知识进行巩固提升,也更容易理解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某教学参考材料中有一节关于对称的集体教学活动,将对称图形和对称图案相关联,先从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引出对称这一核心概念,之后再讲图形的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的,怎样判断对称,最后由图形回归生活,发现生活中图形的对称。这样的教学安排就形成了一个模式,将知识的教学分割成几部分却又围绕着一个中心进行,帮助幼儿透彻的理解掌握核心经验,形成知识体系。
六、结语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的专业的学生,在国家和社会越发重视幼儿学前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笔者选择了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数学领域集体教学实践活动为论题,在给自己的本专业学习画上句号的同时,也再一次总结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自己进行一次专业知识和学术的检验。通过对相关政策导向及专业理论的理解和简要探析,笔者更深刻地理解学期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及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性,更直接地探讨学期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以期望能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对学前幼儿教育的集体教学活动有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牟晓峰.幼儿园数学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年5月.
[2]张小巧.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提问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年4月.
[3]田兴江.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年4月.
[4]龚劭.幼儿在数学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5月.
[5]张超.大班数学集体活动中教师使用教具现状和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3月.
[6]王宁云.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3月.
[7]李德明.有效教学理念下大班幼儿数学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3月.
[8]梅艳.美国幼儿园中“数概念”的课程设计特点及其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5月.
[9]王明亭.浅谈师范类院校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年10月,13.
[10]王锦瑞.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M].254.
[11]梁慧琳.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5):99—100.
[12]梁慧琳.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