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将军”知是谁——“至今犹忆李将军”考辨

(2013-11-22 19:29:30)

摘要:对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高适《燕歌行》“至今犹忆李将军”的“李将军”的本事解说,历来莫衷一是,主要有李牧说、李广说、李牧李广皆可说。本文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认为“李将军”只能是李广,而非李牧。理由是:李广的事迹比李牧的更符合该诗写作的背景;唐人诗文中没有称李牧却有称李广为“李将军”的传统;高适托汉写唐的诗中所叙写之人及事典,无出于汉唐两朝;“岂顾勋”暗合了李广未得封侯事;“忆李将军”并非典出汉文帝事,而是出自王粲诗“从军有苦乐,但闻所从谁”及其李善注。

关键词:李将军  李牧  李广  考辨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所选其代表作《燕歌行》托汉写唐,记叙了蓟北从军之艰辛,全诗骨力遒劲、慷慨激昂,实为边塞诗的探骊之作。其结尾两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悲凉铿锵、韵味深长,把悲壮沉郁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不知令多少仁人志士、意气书生扼腕感慨、唏嘘不已。

正确的解读“李将军”其典其人,对理解该诗的主旨内涵,对认识高适的生平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千载而下,对“李将军”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正“愁杀李将军”。以当代学者为例,对“李将军”的解读大约有以下三种:

一,“李将军”即李牧。其根据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李牧……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厚遇战士……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前者证明李牧确可以成为后世所敬仰的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将才,后者则照应了“沙场征战苦”之士兵对他的思念。此外,他们还认为“忆李将军”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上(汉文帝)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赞同此观点的学者有左云霖、蒋宗许等。

二,“李将军”即李广。其理由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这也能明证李广可堪抗夷保国、爱护兵士的好将军,很可能被后人追“忆”。认可此解释的学者有孙钦善(1985年)、金性尧、吴相洲、涂元渠、高光复等。

三,虽有一定个人倾向,但认为“李将军”解释为李牧、李广皆可。持此论点的学者主要有孙钦善(1984年)、刘开扬、高文、王刘纯等。

 

“李将军”到底是谁,是李广还是李牧,抑或是两人之合称?我通过对相关史实以及对唐人和高适的有关诗文进行详细的辩证,认为“李将军”只能是李广而非李牧或其他人。

其一,《燕歌行》的主题是赞同唐玄宗时代发动的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的。首句“汉家烟尘在东北”,点明战争是外敌所挑动,唐王朝守将只得点燃烽火,被迫迎战。次句“汉将辞家破残贼”,不论“破”的是残暴的还是残剩的敌军,高适都是赞成的。诗人绝非历史家,他们的观点态度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倾向,并不严格合乎公正的史实。事实上,在高适的眼里,唐王朝在战争中总是正义的。 “汉兵犹备胡” (《塞上》),“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五首·其四》),《信安王幕府诗》、《李云南征蛮诗》等都置史实于不顾,即使公认的侵略战争,也多为之赞词。

高适不但赞同唐王朝与外族战争,还反对“和亲政策”,认为应该主动攻击,将他们全部消灭,永绝边患。“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东平留赠狄司马》)“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考《史记》所载李牧和李广的事迹,不难发现:李牧制胡,多在防御;李广击匈奴,主要是进攻。史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其对匈奴的唯一一战是:“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绝对是自卫反击战。而李广参加的战争则至少有五次为主动对匈奴的攻击,“後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元朔六年,广复为後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後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 “後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以此来看,李广抗击匈奴的事迹似乎比李牧的更容易得到高适的认同。因此,其笔下所“忆”的“李将军”很可能是李广而非李牧。

其二,由“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而作的《燕歌行》所感的是唐政府和契丹之间的战事。诗前“题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考其时御史大夫张守珪事迹,《新唐书·本纪第五》有载:“二十二年张守珪及契丹战,败之,杀其王屈烈。”“二十五年三月乙酉,张守珪及契丹战于捺禄山,败之。”《燕歌行》所感的是唐政府和外族之间的战事,其所忆的“李将军”也必是能“攘夷”的将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李牧事迹:“常居代雁门,备匈奴。”“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後七年……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自赵悼襄王元年李牧代廉颇成为赵国的最高军事统帅至其被斩杀,整整十五年是参与诸侯之间的征战,并因此而得封武安君。可见,李牧虽与匈奴一战成名,但其征战生涯的主要战绩在于诸侯间的相互征伐。而李广则自参军起至自刎死止,除一次“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外,皆与匈奴外族战斗,并因此彪炳史册。其人生的起始一战是“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最后一战是“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 “引刀自刭”前,“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因此,就“攘夷”观之,李广可谓不折不扣的“攘夷将军”,“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王昌龄也曾感慨赋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据笔者所见,唐人称李牧时但直呼其名,称李广有时直呼其名,有时称之为“李将军”。考《全唐文》,“岂耿恭、班超,独高前史;将廉颇、李牧,与朕同时。”(《封郭虔瓘郭知运制》)“掩李牧防虞之术,继萧何馈运之劳” (《授郑珏任圜中书侍郎制》),“园令独慕於相如,汉帝长怀於李牧。”(《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臣无李牧东胡之略,实愧吴起西河之守”(《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等,皆直呼李牧其名。《全唐诗》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李白《古风》) “汉主岂劳思李牧,赵王犹是用廉颇。”(雍陶《罢还边将》)“廉颇还国李牧在,安得赵王为尔擒”(周昙《春秋战国门·郭开》)等等。

全唐诗文中直呼李广其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文如:“邓晨一郡,汉帝称为主人;李广数年,匈奴号为飞将。”(《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犹祭彤之有勇,虏不敢窥;若李广之能飞,寇恒警避。”(《潭州都督杨志本碑》) “悦李广之风,人皆自便;怀羊祜之德,敌不敢侵。”(《贾耽东都留守制》)诗若: “落日吊李广,白身过河阳。”(鲍溶《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杨炯《送李庶子致仕还洛》) “自叹马卿常带病,还嗟李广未封侯。”(李嘉祐《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

    全唐诗文中,虽不会称李牧为“李将军”,但有时候称李广为“李将军”。现将所见称“李将军”者,除去唐本朝的和明显不关李牧李广事者,悉列如下: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长孙无忌《灞桥待李将军》)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骆宾王《帝京篇》)

犹思百战术,更逐李将军。始从灞陵下,遥遥度朔野。(袁瓘《鸿门行》)

归去萧条灞陵上,几人看葬李将军。(刘长卿《送李将军》)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李白《塞下曲》)

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却放屈大夫。(李白《悲歌吟》)

汉代李将军,微功合可咍。(岑参《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独召李将军,夜开甘泉宫。(薛奇童《塞下曲》)

乱离多醉尉,愁杀李将军。(杜甫《南极》)

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故将军。(李商隐《旧将军》)

李将军自嘉声在,不得封侯亦自闲。(罗隐《韦公子》)

边头能走马,猿臂李将军。(陈陶《塞下曲》)

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无名氏《胡笳曲》)

灞亭不重李将军,汉爵犹轻苏属国。(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

李将军简易便人,程不识刁斗严卫(王昂《对沈谋秘略科策第二道》)

周亚夫营细柳,制敌宜遵;李将军过灞亭,宵行何禁?(阙名《对金吾不辨夜判》)

昔李将军之殂,人皆流涕,以其信结於士大夫,公近之矣。(《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知内侍省事刘公神道碑铭》)

很明显,以上之“李将军”全是称李广的,没有一处是称李牧的。

在高适的除《燕歌行》之外的诗中,也提到“李广”、“李牧”和“李将军”,同样只有称李广为“李将军”的,没有称李牧为“李将军”的。现列如下: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送浑将军出塞》)

李牧制儋蓝,遗风岂寂寥?(《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笺:此处“李将军”指李广或李牧,尚有争议。我认为指李广:一, “亭堠”“汉兵”“和亲”皆是汉代故事;二,“卢龙塞”多认为即王昌龄笔下之“龙城”;三,“一战擒单于”典出“今乃一得当单于”,虽不合原文,但意在“写李广之勇,欲效之以靖边塞耳。”而非典出李牧击匈奴事,因为史书明确记载“单于奔走”。四,此诗句与同时代的薛奇童的《塞下曲》:“独召李将军,夜开甘泉宫。一身许明主,万里总元戎。”极为相似,应都是写汉将李广。)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将军”应该是李广而非李牧。

    事实上,称李广而不称李牧为“李将军”,肇始自《史记》。在书中,李牧传记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并皆直呼其名;而李广的传记称《李将军列传》,并荣登《史记》“十大名篇”,对后世的影响可想而知。

其四,《燕歌行》是托汉写唐,这种写法在唐人诗文中并不陌生。考高适其它托汉写唐的诗中,其所叙写之人及事典,无出于汉唐两朝。现列举如下:

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支著锦裘。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日暮天山下,鸣笳汉使愁。(《部落曲》)

饯君嗟远别,为客念周旋。征路今如此,前军犹眇然。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独孤判官部送兵》)

君不见汉家三叶从代至,高皇旧臣多富贵。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馀议。苍生偃卧休征战,露台百金以为费。田舍老翁不出门,洛阳少年莫论事。(《古歌行》)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送浑将军出塞》)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登百丈峰二首·其一》)

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遥见楚汉城,崔嵬高山上。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缅怀多杀戮,顾此生惨怆。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二》)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塞上》)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蓟门行五首·其二》)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蓟门行五首·其四》)

《燕歌行》更是如此,该诗除“至今犹忆李将军”外,共用两典。其一,“男儿本自重横行”典出樊哙事;其二,“力尽关山未解围”典出汉高祖围于平城事。

由此,我们更能确信“李将军”是汉代的“李将军”,即李广。

其五,“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写军士们为了民族和战士的气节,为了“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而顾不上邀功求勋。此暗合了李广虽力战苦战匈奴,“大小七十馀战”,却终其一生,未获勋业——封侯。而众所周知,李牧被封为武安君,是获勋业的。

其六,认为“李将军”是李牧的学者,一个重要的根据是他们认为“忆李将军”典出汉文帝事,这是不妥当的。

考该故事见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忆李将军”,忆者,回忆、思念也。其时,汉文帝本不知李牧为人,根本谈不上对他的回忆和思念。汉帝当时忆起的倒是另一个李将军——李齐,不过,高适是不会忆起李齐这个“李将军”的;因为他非民族名将,于正史无载,成不了高适心中可堪平定外患、爱护兵士的英雄将领。其次,此典故实是批判了汉文帝有当时的贤才,如李广、冯唐等而不知用;却空想古代的将才廉颇、李牧等。所以魏元忠在《上高宗封事》中议到:“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陵,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李牧。”批评了汉文帝的空想古之贤才,却不知任用当世人才。李白《悲歌吟》:“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却放屈大夫。”也批评了记不起当世李广将军的汉帝和弃放屈原的楚王。总之,该典故中,汉文帝该记的李广没记起,不该“忆”的李齐(和李牧)反倒“忆”起了,并因此受到了冯唐的批评。那么,《燕歌行》中,“忆李将军”的人就不可能是汉文帝了。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文本中所反映的“忆李将军”的人,是“沙场征战苦”的军士们。“忆李将军”典,实出自于王仲宣的诗: “从军有苦乐,但闻所从谁。”(《从军诗五首·其一》,《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七·诗戊》)善注:“《汉书》曰: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程不识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李将军极简易,其士亦佚乐。然士卒多乐从广,而苦程不识。”众所周知,唐代文人普遍喜读《文选》,“对《文选》的重视,是在唐初开始的。根据现有史料,说明唐初对《文选》的研读十分普遍。《新唐书·文艺·李邕传》载,邕父李善‘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旧唐书·儒林·李善传》略同)。又《太平广记》卷四四七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唐国子监助教张简,河南缑氏人也。曾为乡学讲《文选》……’这后一条史料虽属小说,却也说明《文选》之学已普及到了乡学中,可见读者之广。”(张海沙,《唐人喜<文选>与宋人嗜<汉书>》,《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2004)高适也不例外,并且他尤其佩服王粲(仲宣)的诗。其《答侯少府》诗:“吾党谢王粲,群贤推郄诜。”以王粲的诗与诗才夸赞“东道有佳作”。《送浑将军出塞》又有:“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用王粲的诗才来喻赞浑将军的文采。《信安王幕府诗》在谦辞自己的才华时说到:“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认为自己的赋作堪有赵壹的才华,诗才却不能同王粲媲美。高适的诗中,三次写到王粲的诗才,并认为他“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自己远不能及。以此可知高适对王粲诗的偏好。因此,他采用王粲诗及李善注中的语句和故事,变化后用于自己的《燕歌行》诗里,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写下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千古名句。

 

 

参考文献:

1. 彭定求.全唐诗.扬州诗局本. http://www.gxbd.com. 2013年6月2日.

    2. 董诰.全唐文.扬州官刻本. http://www.gxbd.com. 2013年6月2日.

3. 司马迁.史记.百衲本. http://www.gxbd.com. 2013年6月2日.

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http://www.gxbd.com. 2013年6月2日.

5. 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