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精不贵多
(2012-05-07 19:09:18)| 标签: 读书杂谈 | 分类: 读书 | 
读书贵精不贵多
孙海忠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家喻户晓,但现实的情形是:读万卷书者常见,下笔有神者鲜有。可见“读书万卷”和“下笔有神”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读书贵精不贵多。
所谓“精”,一是精选,二是精读。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有限,书海无涯,穷尽人之一生,即使手不释卷,所读书籍也不啻九牛之一毛,这是我们读书必须自设藩篱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书有优劣,恰如朋友有益友损友之分。开卷未必有益,有时还有害。读书如交友,若非有足够定力,习染既久,则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深谙此理。他由于写作需要常涉猎一些“禁书”,但绝对禁止他的妻子(也是他的秘书)阅读这些书籍。如果不具备“出淤泥而不染”的自信和能力,那么最好的方法是远离污泥。读书过多、过滥还会让人迷失自我,抑制自身的创造力。许多创造力旺盛的思想家对书都怀有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书殛”,也就是因为读书太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将读书太滥比做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他还说:“读书太多,使你的头脑就像一块重重叠叠书写的黑板。”爱默生则干脆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清朝才子纪晓岚可作为读书过多伤害创造力的一个例证。他主编“四库全书”,可谓阅尽天下藏书,以他无人可及的博识,过人的聪敏,仅留下一本薄薄的《阅微草堂笔记》,岂不惜哉!余秋雨先生在谈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每读到一篇好文章,则这一天不再阅读,以免冲淡阅读时的美好体验。善读书者当学余秋雨。我们谨防从一生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碌碌无为。这是读书必须精选的原因之三。
读书有略读、精读之分。略读可以广收博取,开阔视野,但要想从书中真正受益,则非精读不可。关于精读的方法,“前人之述备矣”。我认为,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最简便易行最易见实效的莫过于“四到”读书法。“眼到、口到、心到”,这是朱熹的提法。胡适先生又增加了“手到”。他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手到是心到的法门。”真是至论!以我的切身经验,读书时,或勾画,或圈点,或摘抄,或评论,经过这一番“手到”的功夫,那书方能化为自己的血肉。
读书原是为了自己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多不值得炫耀,读书少也不是耻辱。读书贵精而不贵多。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