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白马雪山垭口——滇、川、藏旅行之七

标签:
白马雪山垭口老214国道雨崩村梅里雪山杂谈 |
今天(11月6日)行程是由奔子栏到梅里雪山下的雨崩村,游览了建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的东竹林寺后。我们开始翻越白马雪山垭口(现在214国道过白马雪山是隧道穿过不翻越垭口),翻越垭口也是我提议的,已经是图谋已久。走老线翻垭口可以近距离观赏白马雪山,多绕点路,多花点时间值得。
翻越白马雪山垭口,必须走老214国道,而不穿越白马雪山隧道。在快要到达白马雪山隧道时,路旁能见到“白马雪山观景台”的路标,指示主路的右手边有一条坡道,按路标指引离开新214国道,走上老的214国,道继续上山前行,就可以到达白马雪山垭口。
沿着老214国道滇藏线翻越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需要翻越两个垭口,分别是海拔4000米的说拉拉卡垭口和海拔4292米的白马垭口。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和维西县境内,附近的地貌形态十分复杂,与其它地区的地貌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区地势北高南低,处在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接触地带,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过渡色彩非常明显。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山针叶林、山地植被垂直带自然景观和滇金丝猴。(百度百科)
白马雪山双U型谷
U型谷又称槽谷、冰蚀谷,是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横剖面近似u型。冰川沿由地面流水侵蚀形成的沟谷或其他负地形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冰川的刨蚀作用使原沟谷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因此,冰蚀谷常较平直而宽阔,形成两壁陡立的槽形谷。在U型谷底或两壁常能发育磨光面及冰川擦痕。(百度百科)
走在老的214国道的路上,美景让你目不暇接。
雪山、彩林、草甸,一路上风景美不胜收,这一趟虽然绕了一些路但是值了。
我们在老214国道的盘山公路上逶迤前行,白马雪山巍峨的身躯忽而在我们的车前,忽而在我们的车后,有时在我们左边,有时在我们右边,一直伴随在我们身旁。
去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通常从香格里拉或德钦县出发,214国道正好穿越白马雪山,可在短短三四个小时之内经历:山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寒带逐次过渡的立体垂直气候,感受“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
白马雪山垭口,这里海拔高度达到了4292米,是云南省目前海拔最高的公路线段,也是德钦县和香格里拉县的区界。
下山路上看到的奇异的山峰
在德钦县飞来寺观景台停了一下,看梅里雪山。
以后几天我们要在雨崩和甲应将梅里雪山前前后后看个够
下午五点半左右到达西当温泉,把车停在这里停车场,坐景区的车进雨崩。(我们到晚了,他们最后一班车是五点,五点以后进雨崩就要多收加班费了),快到雨崩时看到梅里雪山。
快到雨崩时看到梅里雪山,比在德钦县飞来寺观景台上看又是不一样的感觉,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了。
将晚到达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上雨崩。雨崩已完全商业化了,旅店、饭店到处都是,我们住的200多元的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