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2020-02-15 14:15:14)
标签: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镇

月亮田

宜宾市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错落有致的木阁楼、青石板铺就的狭窄的小巷、高大的木门槛和沉重的木门、一座座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古宅古庙,再加上内容丰富的抗战文化,李庄镇是一个值得一游再游的地方。早晨贵阳出发,一路上大雾,1点多到李庄,本来准备先到奎星阁附近的酒店住下(前两次都是住这里,百元标间、地下车库,露台上可拍大片小青瓦屋顶),可是 “小度”却把我们导航到了月亮田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得,就先参观吧。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位于宜宾市区东郊长江下游南岸,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国立同济大学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五、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李庄也因此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大抗战中心”。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为两个相连的小院,占地面积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9平方米。包括学社办公室、梁思成先生办公室、卧室及莫宗江、刘致平、罗哲文等人的居室。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陈明达、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等中国建筑史学界的前辈在1940~1946年期间,都曾在此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以先进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营造学社的李庄经历,对我们研究中国建筑史和抗战文化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中国营造学社”是朱启钤先生(贵州乡贤)1930年在北京创办的一个专门从事研究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建筑技法和规范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设法式、文献两组,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主持,分头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军向内地步步侵入,“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和昆明。1940年,在深怀民族大义的李庄各界人民的邀请下,“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金陵大学、中央博物院一起迁入当时的南溪县历史古镇李庄镇。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才迁回北京,与清华大学合办中国建筑研究所,梁思成不久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6年中,经费十分困难,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是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罗哲文等中国建筑历史学界和文物保护界的先贤们在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包括: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设计了江西南昌滕王阁;采用城市规划等方法,编修了《广汉县志》,开创了我国县志修编的新例;他们还参加了中央博物院的考古发掘,并编辑出版了社刊。(百度百科)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门厅对联:国难不废研求六载清苦成巨制  室陋也蕴才情百年佳话系大师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抗日战争国难当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李庄笔耕不辍,撰写了辉煌巨著《中国建筑史》。大师精神犹如滔滔长江,令人敬仰,敬佩。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当晚在李庄街上随意闲逛,品尝美味李庄白肉(李庄白肉,全名为"李庄刀口蒜泥白肉",是四川宜宾历史文化名镇李庄的传统美食,选用皮薄肉嫩、肥瘦比例恰当的"长白山"或"约克"或"巴克夏"猪肉,加以多种酱料制成,有清香爽口,肥而不腻,咀嚼化渣等特点。)
李庄古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