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血肉筑成的抗战路——乐西公路蓑衣岭、岩窝沟段

标签:
乐西公路蓑衣岭岩窝沟抗战公路 |

汉源县到金口河之间的大渡河峡谷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山下沿河筑就的成昆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山上蜿蜒曲折的乐西公路仿佛时刻用它那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七十多年前,在那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二十余万公路建设者的一腔激情。

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峡谷

乐山市金口河区,我们探探访血肉筑成的抗战路——乐西公路蓑衣岭、岩窝沟段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乐西公路起自四川省乐山县,跨青衣江,经峨眉、龙池,再循大渡河经新场、金口河、绕越蓑衣岭,至岩窝沟,入西康省,偏西南行抵富林(汉源县),沿大渡河至石棉;继续南行经冕宁、泸沽等,止于西康省西昌。其终点与西祥公路(西昌至云南西祥)衔接,全程525公里。(图为我们走的蓑衣岭段)

1937年抗战爆发后,当时的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8月,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全线通车,但进入四川特别是战时陪都重庆的物资要绕道贵州,因此,修建乐西公路可以作为四川通往缅甸国际公路的一条最直接的通道。如果重庆一旦失守,当时的国民政府将迁都西昌。所以,政府下死命令,必须在1940年内完工,否则以贻误军机论处。1939年8月,国民政府在乐山城成立乐西公路工程处,隶属于交通部公路管理处。筹备期间,由肖庆云担任总工程师,后由孙发端继任。蒋介石委派时任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为工程处处长,后又兼任施工总队长。同时,乐西公路还成立了两个督修司令部和一个督修专员办事处,由羊仁安任乐西公路北段督修司令,赖执中任乐西公路富擦段督修专员,邓秀廷任乐西公路南段督修司令。由他们负责实际征调、督促民工完成工程进度。全程525公里,是20多万民工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39年至1940年两年多的时间里谱写的壮美乐章,被誉为“血肉筑成的抗战路”。《中国大百科》词条称:“乐西公路是为当时国内最艰巨的公路工程”。(上图为乐西公路施工现场)

新中国成立后,对乐西公路进行了改扩建,汉源至西昌段改扩建成国道108线的一段,汉源至乐山金口河段改扩建成省道306线的一段,蓑衣岭、岩窝沟等路段不再是主要干道。乐西公路改为省道306线的汉源至乐山金口河路段,沿大渡河修筑,早以“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现在人们在柏油路上乘车一驶而过,让人很难想象在它附近的大山深处还有一条半个多世纪前修筑的抗战老路。
目前蓑衣岭、岩窝沟等路段,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加之人们又很少涉足,“藏在深闺人未识”。所以,这条血肉筑成的抗战老路,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湮灭在历史的岁月之中。而修建乐西公路涌现出的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气壮山河之举更是鲜为人知。
我们的探访就从这里开始,由于大渡河峡谷到蓑衣岭有2000米左右的高差,随着公路蜿蜒向上,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草地等依次出现,立体的植被变化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山腰的农田

山麓小溪潺潺

高大挺拔的针叶林

远处世界第二大平顶桌山大瓦山若隐若现


沿着蜿蜒曲折的老乐西公路一直向上

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老乐西,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路边的输电铁塔,这么近的距离,震撼!



这么多的输电铁塔相伴,想必老乐西也不孤单了。山坳里大瓦山湿地公园的天池依稀可见

一路上行行摄摄,不知不觉蓑衣岭到了

金口河大瓦山北侧海拔2800米的蓑衣岭是乐西路经过的最为艰险的路段。“该岭是当时川康两省的界山,终年云雾弥漫,雨水滴零,行人翻越,必备蓑衣、斗笠等雨具,故名蓑衣岭。”由于工人和粮料运输的关系,1940年10月初,才集中了民工与石工2万人全面动工。这样多的工人,住宿与给养都成问题。山上搭了200多间临时工棚,勉强解决了住宿。每天所需粮食达4万公斤,连同材料工具等都需从乐山运入。
据当时统计,大约每3个人做工就需1个人运输给养。加之蓑衣岭气候恶劣,工人衣服单薄,工棚简陋,赶工紧张,兼之给养不足,冻死、病死的人数达3000多人,连施工总队长赵祖康也因过度操劳而瘦得皮包骨头,并患上了咯血病。

蓑衣岭纪念碑。蓑衣岭纪念碑位于乐西公路蓑衣岭垭口。目前一共有五个石碑并排列与公路路边。分别是:
刻着“蓑衣岭”三个大字的蓑衣岭碑。右端碑首刻有竖排“乐西公路二十七分段长王仁轩”,左端碑尾落款为竖排“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元月”。
刻着“褴褛开疆”四个大字(横排,从右至左)的褴褛开疆碑。右端碑首竖排刻有以下内容:“蓑衣岭乃川康来往要冲,海拔二千八百余公尺,为乐西公路之所必经,雨雾迷漫,岩石陡峻,施工至为不易。本年秋祖康奉命来此督工,限期迫促,乃调集本处第一大队石工,并力以赴,期月之间,开凿工竣,蚕丛鸟道,顿成康庄。员工任事辛苦,未可听其湮没。爰为题词勒石,以资纪念。”,左端碑尾落款为竖排“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兼石工总队长赵祖康并识,中华民国二十九年”;
另外三通为文物保护碑,碑文均为从左至右横排:
“雅安市人民政府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布,汉源县人民政府二0一二年五月三十日立”的“雅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蓑衣岭碑刻”。
“乐山市人民政府二0一二年二月十三日公布,金口河区人民政府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六日立”的“乐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褴褛开疆碑”。
旁边紧挨着一通“褴褛开疆碑简介”,内容为:
“褴褛开疆”碑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永胜乡五池村蓑衣岭,海拔2736米,为乐西公路通车纪念碑,极具价值。
乐西公路全长525公里,于1939年8月开工兴建,历时18个月,近30万人浴血奋战,死伤2万余人,蓑衣岭段为全线工程最艰巨,伤亡3000多人,是鲜血和生命筑成的抗战血路。1940年12月,乐西公路通车时,“中国交通工程三杰”之一,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亲笔题写“褴褛开疆”,并于1942年立碑,悲壮史诗记载中国筑路史,激励后人。
小贴士:
赵祖康: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公路工程与市政工程专家。在本世纪30年代初,即从事于中国公路的创建事业,为发展现代公路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上海市市政建设领导工作,主持制定了上海市都市规划,提出了发展蓝图。他重视科学,尊重人才,培育了很多科技骨干,为新中国的公路和市政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长期致力于道路、交通辞典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并为此做出了重要成绩。
中国交通工程三杰:詹天佑、茅以升、赵祖康

蓑衣岭碑

褴褛开疆碑

乐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雅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碑

岩窝沟以山高路险沟深闻名,是乐西公路中最艰险的一段。宽度不到5米左右的山路,蜿蜒崎岖,旁边的悬崖深不见底。公路旁边矗立的几块巨石上,如今还有当年遗留的钢钎铁锤和一些深浅不一的凹坑。

把车放在画面里就能看出路有多窄了,当年在岩石中劈出这条路是多么的艰难




据统计,自1939年5月的路勘至1941年元月,长达525公里的乐西公路全线正式竣工通车,共征集了川康地区彝汉等各族筑路民工24万余人,全线动土850多万立方米,凿石240多万立方米,架设桥梁2600米,铺设路面117万平方米,历时仅一年半就建成通车。由于缺粮、疲劳、疾病、工伤等原因,致伤亡人数竟多达3万人,而乐西公路也因此被誉为“血肉筑成的长路”。如果战争年代枪林弹雨中死人经常发生不足为奇的话,乐西公路纯粹的因筑路而发生大量死亡,堪为中国公路建筑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抗战乐西公路旧址”纪念碑
2016年10月28日,“抗战乐西公路旧址”
揭碑仪式在汉源县皇木镇岩窝沟举行。
当年参加筑路的川康两省彝汉民工有24万人,历时18个月修筑,伤亡民工3万多人,平均每公里死亡8人。在工程最艰巨的岩窝沟,平均死亡人数达到每公里20人。同时期修建的滇缅公路、川康公路,其死亡人数均低于乐西公路。

8.15是二战日本投降日,谨以此文纪念为抗战修筑乐西公路的英雄们!
探访时间:2018年7月25日
文中资料引用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