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黎平翘街、南泉山

标签:
黎平县翘街南泉山黎平会议纪念馆黔东南 |

这一次我们的出行计划是两天,第一天从贵阳市经凯里、三穗、锦屏到三门塘,在三门塘住一夜。第二天早晨从三门塘出发到隆里古镇游览,下午到黎平游览,然后走厦蓉高速公路经榕江、都匀回贵阳。由于要上班,时间安排得紧了一点,在黎平只参观了黎平会议纪念馆、会议会址,游览了翘街、南泉山。回到贵阳时已晚上10点了。

黎平是很有特点的一个县,在黔东南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侗族约占全县总人口71%,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政府驻德凤是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府城,古城保留有较多的古迹。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曾在翘街上的一处商铺里,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


翘街是黎平县长征历史文化街,保留了较多的明清古建筑,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和毛泽东旧居等



一排排封火墙,翼角飞翔,一座座四合院,错落有致

放学了

翘街是一条很有趣的街,中间平坦,两头翘起,形如扁担


到黎平县城不能不去翘街,翘街是黎平县城保存得相对完好的一条古街,它顺坡势而建,因两头高,中间低,形似翘起的扁担而得名。街两边是明清建筑风格的铺面房屋,白墙灰瓦,一排排封火墙,翼角飞翔,一座座四合院,错落有致,街道上铺的大青条石和鹅卵石,已被岁月磨砺得光洁滑润,显得厚重而有沧桑感,从中还可窥出古城余韵。

游览了翘街后,就抓紧时间去游览黎平第一名山南泉山

南泉山上俯瞰黎平县城

南泉山上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南泉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黎平南泉山寺在黎平县城南1.5公里南泉山中。《黎平府志》载:“南泉叠嶂丛林,明建三寺于山,游人络绎不绝,为最名胜。南泉山行道,皆以鹅卵石铺就,纵横曲折,从山脚逶迤而上。山腰行道旁有一平地,竖碑一方,上刻”南泉福地“,顺道直至大佛殿,殿前侧面有一八角亭,亭外有四方水池三眼,一供饮用,二备盥洗。泉水清澈,四季长流。
南泉山寺,“明初经始,旋毁于兵。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黎靖参将李思忠倡捐重建。……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南泉山寺是具有明清两代风格的建筑群,既有明代的端庄持重,也不失清代的玲珑秀丽。寺有三殿,依山取势建于山腰,建筑层层向上。第一层为大佛殿;第二层为灵宫殿;第三层为宝顶庵正殿。大佛殿含有夕佳阁;灵宫殿含有天香阁;另有翠微亭,已毁。南泉亭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知府袁开第创建,十七年(1891年)知府俞渭,知县赵一鹤筹款重修。大佛殿山门为砖砌,呈八字形。门上有行书匾额“雅若祗园”,门侧有阴刻楷书对联一副:“马足车尘,世路不知何处尽;山花涧月,禅心应自此中生。”
山门前有六级垂带踏垛。门左右各安石狮一尊。南泉山寺内供释迦牟尼佛像,侍以阿难、迦叶、四大天王及十八罗汉等。灵宫殿内的天香阁旧名天香书院,是明代抗清名将郡人何腾蛟少年时只身攻书之处(后知府张瑛以“一人读书非书院”易今名),历代文人学士思慕前贤,到此瞻仰胜迹者日不乏人,四壁题诗几无空隙。(百度百科)


南泉山寺侧面有一八角亭,亭外有四方水池三眼,一供饮用,二备盥洗。泉水清澈,四季长流,到此取水的市民络绎不绝


南泉山寺有三殿,依山取势建于山腰,建筑层层向上。第一层为大佛殿;第二层为灵宫殿;第三层为宝顶庵正殿。大佛殿山门为砖砌,呈八字形,门上行书匾额“雅若袛园”,门侧有阴刻楷书对联一副,左:马足车尘世路不知何处尽;右:山花涧月 褝心应自此中生。

南泉山寺内供释迦牟尼佛像,侍以阿难、迦叶、四大天王及十八罗汉等。

南泉山小径通幽,逶迤而上,共有九弯十八拐,原为毛石铺墁,现为青石板,山上叠峰丛林,遮天蔽日,薄雾轻凝,花馨四溢,从古至今游人络绎不绝

枝干磐札苍劲的古树和它旁边的古寺倒是相得益彰

南泉山寺第二层名“灵宫殿”,设天香阁,天香阁旧名天香书院,明末佑侍郎、湖广总督何腾蛟少年时曾就读于此,后来知府张瑛以“一人读书非书院”易今名


山花涧月 褝心应自此中生

何腾蛟(1592年—1649年),字云从,贵州黎平府(今贵州黎平)人。南明重臣,1645年任湖广总督,得到李自成旧部农民军的合作,共同抵御清军。1647年清军攻陷湖南,他退至广西,守全州,击退了清军。1648年反攻,收复湖南大部。后在湘潭兵败被俘,遇害于长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