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采薇》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2019-11-20 17:33:01)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诗歌教学 |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教学目标:1.明确景与情的关系;
2.结合诗歌分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手法;
3.体会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体会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PPT
教学时长:8分44秒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景与情,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重要的元素。古人常会借用外在的所见、所闻与所思之物来表达内在的感受。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不仅是各类试题命中率较高的考点,也是我们鉴赏好一首诗歌的关键。
二、景与情的关系
师:那么,景与情的关系如何呢?
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前者是正衬,后者是反衬。
师:上面两种关系较为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是哪种?
生:是第一种——景物与诗人的情一致。
师:关于这点,我们常见的例子有: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明媚的景物表达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情。
生:(插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寒冷萧肃的景物表现主人公悲凉雄壮的命运。
师:很好。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第二种,即景与情不一致,首先,这里的不一致指的是景与情的什么不一致?
生:景物与所表达之情的感情色彩不同。
师:对。两种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诗歌
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自然界最自然真诚的事物,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让花落泪,鸟惊心来刻画诗人的黍离之悲)。(学生说)
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老师说)
生:理解了。
师:接下来,我们结合更具体的诗歌分析,来感受这种手法的魅力。
三、分析诗歌、体会效果
师:以《诗经·采薇》最后一段为例,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著名的行役篇。(行役: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本篇主要描写戍卒在行役之后的归途中,回顾同猃狁作战的经历,以及其因战事不得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哀怨情结。主人公常年戍边,英勇作战,击退猃狁,终于得胜归家。但当他踏上朝思暮想的归途,感受到的却是无尽的哀怨。
为什么主人公会有这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师:首先,复习背诵一下《诗经·采薇》篇最后一段。(以回忆的口吻,充满感情,速度慢)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师:接下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描述的时候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仔细体会主人公当时的情感。)
生:昔日,我从军即将离开,杨柳依依惜别,让人不忍离去;如今我回来了,雨雪纷纷,天寒地冻,“我”缓慢的踩在回乡的路上,归途漫漫,又饥又渴,回想这一路走来的经历,“我”的心里充满伤悲,没有人懂我的哀愁啊!
师:翻译的很好,但是在描述场景时应注意联系故事背景,借助联想,体会诗情。
现在老师在你刚才描述的基础上完善一下,你在感受一下:
昔日离开,你我青丝葱茏,而今归来,皆是满头华发。想当年,暖风绕杨柳,你我道旁依依惜别,虽有不舍,但不得不舍。而今归来,寒风吹雨雪,物已不在,伊人老去,举目四望,冰雨消融泪两行。我内心的伤悲谁人能懂。
师:清代大学者王夫之在读到这四句诗点评道: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那么,这四句是如何用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呢?
生:首先,乐景:依依的杨柳——春天的象征
乐情:久别归家的欣喜
哀景:雨雪纷飞——冬天的寒冷
哀情:有家难回的无奈
师:意思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这样表达的效果如何呢?
这短短四句中,时间上的今昔对比,空间上的我来我往,所引起的复杂情感,都通过季节上富有代表的景物:柳雪表现出来。有一句诗中这样说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载誉归来的老兵踏上回家的路,往昔杨柳依依的温存已变成而今萧肃的雨雪,为他归家的喜悦平添一丝冰冷和悲伤,此刻,他执着的思乡情,只是一种落叶归根的夙愿。因此,不管是乐景还是哀景,我们都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剪不断的哀怨,让人读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师:
小结:本节课,我们从景与情的关系出发,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到诗歌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的应用,能让作者的情感得到更丰富的表达,让读者感受的更加真切。
四、作业布置
——柳永《雨霖铃》人教版必修四中的诗歌
问:这段中最能体现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的词语是:
明确: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