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理自我的潜能和身心灵整合的价值观(傅佩荣)

(2012-06-22 05:52:47)
标签:

杂谈

分类: 讲座

人是「身心灵」的整合体。既然谈「合」,就表示三者在功能上是「分」的。身体是一个人的实际存在状态,最容易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稍加思索,就知道人生的动静、出处、进退,全都离不开起心动念,亦即都是心智在运转。并且,若要力图振作,往灵性层次提升上去,也需要心智下定决心,找对方向。换言之,心智是生命的枢纽,充满了潜在的能量。
   
    心智能量有如丰富的矿藏。它异於一般矿藏的是:如果没有善加开发与利用,它不会消极地等待及认命,而会积极地製造内在的困境,使一个人不得安寧。亦即,心智的特色就是活泼流动,有如行船不进则退,不上则下,稍一不慎就江河日下,甚至万劫不復。面对与生俱有的这种心智能量,我们难免忧喜参半:忧的是这一生都不可鬆懈,必须时时警惕,要像曾参一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喜的是这一生将可以不断成长,进而抵达孔子所谓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孔子能够「忘食,忘忧,忘老」,正是因為他的心智潜能一直在实现之中,并且向著灵性的境界推展。
   
    心智潜能可以大致分為三个方向,就是「知情意」。知是认知,情是情感,意是意志。这三者互动相联,在作用上循环往復。认知使人明白自己的定位,人我的分际与关係;情感可以孕育情绪与感受,喜怒哀乐尽在不言之中;意志则是选择及行动的契机所在,由此造成一切变化。我们常说的「开发潜能」,所指的正是心智。
   
    心智潜能现在的流行说法是「IQ、EQ、AQ」。这三者皆属於「智商」,有如「心智商数」,所对应的就是认知、情绪与意志。IQ是针对学习能力而言,其内容已经从早期的智力测验,演变為多元智能,包括「身体操作、空间伸展、时间韵律、语文理解、数理逻辑」这五个方面。如果进行教育改革,首先不宜忽略的就是如何兼顾这些能力,并且奠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其次,情绪智商(EQ)如果提高,将有助於自得其乐,并能改善群体相处时的人际关係。譬如,聪明的人缺乏耐性,任意流露当下的情绪,在别人眼中变得不易亲近,如此怎能扮演协调沟通的领导角色?换言之,若想在社会上成功,情绪智商将是致胜关键。孔子的教育观提醒我们务必做到「无怨」与「有耻」,这两点固然属於道德修养,但是却离不开情绪的运作范围。
   
    然后,AQ是指逆境智商,亦即遇到挑战、挫折与阻碍时,还要不要坚持上进?人到中年阶段,各方面都安定下来,好像可以享受前半生奋斗的成果了,这时為什麼还要努力?努力,是為了持盈保泰,还是為了继续领先?或者,应该调整方向,由量的累积改变為质的提升,朝著灵性的世界前进?曾任联合国祕书长的哈马绍说:「绝不衡量一座山的高度,除非你已抵达山顶。」换成逆境智商的语词,可以这麼说:只要活著一天,就要期许自己展现更高的人生意境。这种「看似辛劳而其实快乐」的过程,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体会。
   
    不愿虚度此生,唯有开发潜能。潜能得以实现,自然无愧於心。人生的成败,正是以此為转捩点。心智的三种潜能必须均衡发展,否则难免互相牵制。以IQ而言,学无止境;以EQ而言,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以AQ而言,能以昂扬的斗志迎向未来,不断超越过往的成就,体验生命日新又新的创意。
   
    我在本书中,针对这三种潜能,整理相关资料,形成一套有系统的架构,目的在充分彰显「心智」的内涵。我的信念是一贯的,就是:除非為自己设限,否则人的潜能可以不停地推展出去;并且,这种推展的方向是:由心走向灵。
        身心灵整合的价值观
   
    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年轻的时候,也许侧重身(衍伸至有形可见的外貌、体力、财富、地位等)。身的活动当然不能脱离心,但是心的运作主要在於「知、情、意」这三项潜能的实现过程,因而具体展示於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后,在一个看来抽象、其实扮演主导作用的层次,还有「灵」的存在。灵的运作可以表现於宗教信仰的灵修活动中,但是宗教并非灵的运作的唯一领域。
   
    因此,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係。容我先以三句话来作个概括,再说明其内涵:「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首先,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必要的」一词,是指:如果身体不健康,则人生一切活动皆受到限制,好像人生从彩色变成黑白,甚至面临结束的威胁。依此推衍,保持身体的活动能力,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让自己可以活下去,这些都属於「必要的」范围。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本能就会去争取这些必要的条件,使自己活得下去。但是,「必要的」一词同时也提醒我们:它不是「充分的」。意思是:作為一个人,单单活著是不够的,亦即不充分的。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这个层次所涉及的是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还有向上提升的广大空间。
   
    其次,心智成长,是需要的。人与动物的差异,表现在心智的精密度与复杂度特别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长及发展的机会,心智的潜能弃置不用,那麼人很可能不如动物。这是最可惋惜的事。不仅如此,随著生命的开展,心智成长的要求也将日益强烈。譬如,求学期间,我们以探讨专业知识為目标;进入社会以后,自然出现全方位的知识需求,尤其对於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人文方面的知识,深感嚮往。再以情感而言,也会由亲情、友情、爱情,向外扩充,对社区、社会、国家、国际、地球、宇宙,產生关怀之心,最后也可能孕生慈悲、博爱的情操,自愿从事公益活动。然后,在意志方面,可以逐渐化被动為主动,从事高尚的人格修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以上有关「知、情、意」的描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亦即:若要活得像一个人,就须不断开发这些潜能。马斯洛所谓的「爱与归属的需求」与「自重与受人尊重的需求」,正好涉及此一层次。若要再往上走,寻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就会进入「灵」的层次了。
   
    关於「灵」的作用,我们说「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所谓「重要的」,是指联繫於人生的意义与目的而言。如果忽略灵性修养,则人生一切活动「对自己而言」,将是既无意义也无目的的。说得温和一些,就是人生一切活动都难免於剎那生灭,无法连贯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我特别强调「对自己而言」,因為一个人也许享有福寿全归,也许製造丰功伟业,也许对人类或歷史產生巨大影响,但是他的内心依然可能徬徨无依,甚至充满苦恼。宗教经典所描绘的「万法皆空,眾生皆苦」,「空虚啊,空虚,一切皆是空虚」,正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开的警语。
   
    依我对灵性修养的粗浅认识,可以由四个角度描述其作用,就是:一,灵性修养(以下简称「灵修」)使一个人的身心活动(亦即上述对身与心分别所作的介绍)具有意义。二,灵修使一个人潜意识中的情节与盲点得以化解。三,灵修使一个人可以将其命运提升转化為使命。四,灵修使一个人在宗教信仰的活动中,能与所信的神明进行顺畅的互动与沟通。总而言之,灵修使一个人能在光天化日下行走,不但不担心命运的折磨与死亡的威胁,而且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安排自己的身心活动,珍惜并善用人生的一切资源。
   
    以上是我近年探讨人生问题的主要心得。因缘巧合,二○○一年五月起,好好好家庭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执行长姜涵小姐邀请我主讲四个系列的课程,名称分别定為:一,釐清自我的真相;二,管理自我的潜能;三,探索生命的价值;四,走向智慧的高峰。於是,我整理自己多年研读相关资料的笔记,以系统方式讲授一遍。幸运的是,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主编李桂芬小姐与资深编辑曾文娟小姐听说此事之后,认為讲义内容值得形诸文字,可以分享读者。然后,录音带很快就转变為通顺的文字稿,再加修改润饰,就像点石成金一般,呈现為一套装订精美的丛书了。
   
    我对这一套书投入极深的情感,因為它储存了我长期以来的读书心得,呈现了我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也代表了我对新世纪所有爱智者最真诚的心意。

何谓情绪?

情绪(Emotion)是指感觉及其相关的身心状态和行為倾向。「感觉」尚未到达行為的层面,因此只能说是行為倾向。情绪是从感觉开始,使得身心状态產生某种反应(譬如:愤怒、悲伤……)。而感觉对身心所造成的影响,最后可能会促使行动產生,譬如:因愤怒而打架,因悲伤而哭泣。

人的情绪是很复杂的,很难将它作细緻的区分。这裡所採用的是《EQ》一书中的分类方式,此书将情绪分為八大类: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惊讶、厌恶、羞耻。然而该书作者也承认情绪的分类没有一定标準,只能根据每种情绪的强弱程度,设法作出儘量完整的区分。

情绪的八种类型
以下简单介绍这八种情绪的分类:

(一)愤怒:不平则鸣,从委屈、生气、敌意到憎恨。愤怒是一种很普遍的情感,因為人难免会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譬如有时候看到别人很顺利,而自己却诸事不顺,就会觉得心情很差。

(二)悲伤:顾影自怜,从沮丧、抑鬱、绝望到痛苦。造成悲伤的原因非常多,无论是亲人、朋友间的生离死别,或者是心爱的东西不见了,都有可能让一个人伤心很久。

(三)恐惧:束手无策,从紧张、担心、迷惑到慌乱。恐惧也是一种很普遍的情绪,电影的剧情就经常利用人类恐惧的心理来製造效果。电影中的恐惧感是属於人造的,无论看的人如何投入,仍然是处於安全的情况中;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则有可能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失调。譬如,许多学生在面临大考的恐惧时,会出现冒汗、发抖、吃不下饭的症状。

然而,恐惧也有可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换言之,任何一种情绪都会有正面和负面的发展。亦即情绪本身不一定是坏的,它对於人类的生存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四)快乐:如释重负,从轻鬆、满足、得意到兴奋。当快乐的情绪出现时,会让一个人觉得,好像长久以来的压力与包袱都卸下了。

(五)爱:柔情万种,从友善、信赖、亲密到痴心。爱的内容是很复杂的,而这裡所谈的只是爱的初步动向,也就是一种情绪。「柔情万种」是指,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情感,而表达出来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六)惊讶:意想不到,从好奇、有趣、震惊到骇异。这种情绪通常来自於突然发生的状况,譬如生日时,朋友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七)厌恶:芒刺在背,从不悦、排拒、轻蔑到弃绝。感觉到好像背上有刺、眼中有钉一般,这便是厌恶的情绪。

(八)羞耻:自惭形秽,从懊恼、难堪、自怜到愧疚。

孔子对情绪的看法

所谓的情绪智商,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且加以管理。一个人能够把情绪管理得越好,表示他的情绪智商越高。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无法稳定朝著既定的目标前进。因此我们要认识及管理情绪,并且运用它来激励自己达成目标。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但是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情绪任性而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互动的,当我们与别人分享共同的时间与空间时,如果随意发洩自己的情绪,就会影响别人。如果别人必须照顾你的情绪,那麼就不能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如此压抑久了,最后很可能失去平衡,然后產生更大的问题。换言之,一个不懂得管理情绪的人,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係。

孔子在《论语》中常常提到两种情绪:一是「怨」,一是「耻」。这两个字不只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并且在表达孔子的观念上也相当具有特色。这两种情绪综合起来的交会点,则在於「恶」。以下对此稍作说明。

(一)怨:人生难免有怨。怨就是觉得自己受到委屈,心裡不平衡的显示。怨的发展有强弱两个方向,往强的方向发展会產生「厌、慍、怒、恶」的情绪。厌是讨厌,慍是生气,怒是发怒,恶则是厌恶。

往弱的方向发展则会变成「憾、悔、哀、戚」。憾是遗憾,没有遗憾就不会有怨恨。子路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他愿意将车、马、衣服、棉袄与朋友一起用,就算坏了都不会感到遗憾。这就说明了他不会有任何抱怨。

悔是后悔,我们常说「无怨无悔」,由此可知,悔和怨有其相似之处,然而悔又比怨更為深刻。「无悔」就是在事情发生后,一种接受的态度。哀是悲哀,《论语》中谈到哀时,多半与死亡有关。我们常把「哀怨」二字放在一起,事实上,哀的感受也比怨更深刻。戚则是哀戚,譬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的心裡常会觉得有点闷,不太愉快。

孔子提出「怨」,是希望大家最终能够做到「无怨」;而他提出「耻」,则是希望大家最终能够做到「有耻」。孔子认為,要能够无怨,最重要的是读诗,因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人生很难没有怨恨,因為人都有理想,当理想无法实现时,难免会怨天尤人。然而多读诗就可以消解怨恨,因為我们在诗中可以看到更多怀才不遇的人,而了解到自己的际遇并没有想像那麼糟。

(二)耻:以此為核心也可分為强弱两个发展方向。强的方面是「羞、辱、畏、惧」。羞代表惭愧,当一个人不能坚持德行时,就会感到惭愧;辱是侮辱,通常是上对下(如老闆对员工)或平行(如朋友之间)的关係,因為在古代,下犯上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畏是害怕,如果一件事是可耻的,我们就会害怕去做这件事;惧则是畏惧,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又说:「勇者不惧。」由此可知,只要有耻,就能够没有畏惧。

弱的方向则是「患、忧、疾、恶」。患是担心,我们所担心的往往是会让自己陷於耻辱的事情;忧是忧虑;疾是对某事很不满意;恶是厌恶,有如恼羞成怒,这一点可以和上述谈「怨」时的「恶」连接在一起。

综合了怨和耻,可以发现孔子对情绪的基本看法。总结来说,「怨」是具有侵略性的,是对别人或对事物的抱怨;「耻」则是收敛性的,以「自己感到羞愧」為起点。孔子认為人必须有耻,只要有羞耻心,就不屑去做不义的事情。

由此可知,当我们有抱怨的时候,要想办法化解怨恨;当我们担心做某件事会带来耻辱时,就不要去做这件事。

情绪运作的特色
情绪是一个核心,它的运作模式包括以下四点特色:

(一)先於思考或理智。思考与理智属於知的方面,也就是人在学习、理解、判断时所需的能力。情绪的反应远比思考和理智快速,有时候在急促反应时,会有身不由己的感觉。譬如,当一辆车衝向我时,我一定会立刻反应,而这个反应是源自紧张、害怕的情绪。我不可能在当下还思考「这辆车是什麼牌子,性能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因為想清楚就已经来不及了。

有时候情绪反应会造成坏的后果,譬如《EQ》中提到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提早放学,回到家时父母都不在。她想跟父母开个玩笑,於是躲在衣柜裡。父母回到家后听见衣柜裡有声音,爸爸就拿了一把枪。当女儿碰一声从衣柜裡跳出来时,爸爸以為是坏人,一枪把女儿打死了。这就是一种情绪上的反应。爸爸还来不及作任何思考,已经因為本能上的恐惧而开枪。

(二)反应快速但未必精确。各种情绪是可以互相快速转换的,譬如原本觉得恐惧的事,发现真相以后感到十分惊讶。或者没人帮自己过生日,觉得很失望、很难过,回到家以后发现所有人都準备好了要庆祝,原本悲伤的情绪就会突然转变成喜悦。

思考通常有逻辑、有次序,因此转变的速度不会太快。情绪的反应则相当快速,却不一定準确。有时候各种情绪快速转换,到最后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因為反应太快,以致於来不及作正确的判断。

(三)由象徵引发联想,以记忆取代真实,然后情绪泉涌而出。人拥有联想力,联想力的出现不见得依照逻辑顺序,有时候是跳耀式的思考。象徵会引发联想,譬如:一个小孩在玩黑色的玩具熊时,被雷声吓到,从此以后他看到黑色的玩具熊就会害怕。这是因為黑色玩具熊变成了打雷的象徵,让这个小孩產生可怕的联想。

记忆则是指对过去发生事情所留下的印象。记忆有时候会取代真实,譬如:小时候曾经目睹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杀人,自此以后,只要看到穿红衣服的人都会被吓到,產生很大的恐惧感。这便是以过去的记忆取代真实,使得情绪泉涌而出,立刻表现出来。

(四)难以预测。真实会因时、因地、因对象、因状况而调整。一般所指的真实是「真正存在的状况」。不过,真实有时候是需要解释的,它会因為时间、地方、对象以及状况的差异而有所调整。地点不同、状况类似,或者是地点类似、状况不同,都会產生不同的情绪。譬如:上次在某种情况下收到一个礼物,觉得很高兴,但是这次在相同的情况下收到礼物,却不见得会和上次一样高兴。由此可知,情绪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

情绪的外围成分

前文提过,情绪是一个核心。此核心的外围是心情(Mood)。心情比情绪更為持久,情绪是当下立即的反应,心情则会维持一段时间,譬如半天或者一天。忧伤、兴奋、快乐、恐惧这些感觉,可以是由一件事所造成的情绪,也可以是一种长期的心情状态。

心情的外围是性情(Propensity)。性情是「性格与气质的倾向」。外在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情,譬如: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的小孩,容易有怀疑、犹豫不决、敏感的性情;在快乐环境中成长的小孩,则容易有比较乐观的性情。

情绪的各种类型也都可以用来形容心情和性情,只是其范围大小,以及稳定和牢固的状态不太一样。一般而言,心情比情绪稳定,而性情又比心情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的性情很乐观,就算在某段时期心情不好,他乐观的性情终究能够化解负面的心情。同样的,一个人如果心情不好,就算遇到了一件能够让他快乐的事,这种快乐的情绪也会很快被不好的心情消解掉。

性情再向外扩展,则构成性格(Character)的一个部分。换言之,性格包含性情,性情包含心情,心情包含情绪,如此一层一层,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架构。认清了情绪的结构之后,可以进而省思自己属於什麼样的性情,应该培养什麼样的心情,以及情绪如何运作。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情绪智商

EQ(Emotion Quotient)一词源自《EQ》一书,该书於一九九六年在美国出版。自此以后,对於EQ的探讨蔚為风潮,而这个词也广為大眾所使用。

Quotient 这个字本来很难用在这裡的,因為它所指涉的是一种数据。IQ就是设定一个标準数据,藉此将不同的人加以比较。然而情绪不但无法比较,也无法简化為数据来表示。高曼自己当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他的《EQ》一书又称作《Emotional Intelligence》,也就是「情绪方面的IQ」,因此这个名词简称為「EQ」,而中文则翻译為「情绪智商」。

《EQ》一书的写作策略

高曼本身并非专业的学者,而是一位关心心理问题的记者。他写作这本书时,参考了很多资料与个案。由於他的文笔生动灵活,使得本书受到广大的欢迎。以下即稍加分析高曼的写作策略:

(一)从生理学与演化论角度,介绍人脑的结构与情绪的优先地位。此部分可归纳為六点。

首先,他指出:人脑重量约三磅,是人的近亲灵长类的三倍。大脑的容量大,神经系统就会比较复杂,因此传递讯息的能力比较好,而人类的程度已经「跨过反省的门槛」。所有的生物都有意识能力,但是只有跨过反省的门槛才会出现「自我意识」,亦即知道「我是谁,我和别人不同」。没有自我意识,就只能靠本能的直接反应。而人类因為跨过了这一门槛,所以会思考过去、现在、未来,并且能够规划人生。

其次,人脑的原始运作模式是:先接受气味,加以分辨;再传递反射性讯息;然后才是学习与记忆。动物也能够接受气味,加以分辨,然后传递反射性讯息。反射性是指直接的、不作任何反省的本能反应。先有直接反应,之后才有学习与记忆。因為情绪反应在前,学习与记忆是思考的运作,要比情绪的反应慢。

第三,大脑的新皮质為思考中枢,杏仁核是情绪中枢。因此,书念得好,代表新皮质很发达;情绪稳定,则代表杏仁核很发达。两套系统之间的互动,是EQ高低的关键。换言之,情绪智商就是将情绪加上思考运作。有了思考的作用,才能够认知与管理情绪。

第四,杏仁核似乎储存了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印象与记忆。杏仁核中有些部分是属於从前的人所留下来的,譬如人类的生物本能。人类的生物本能已经在社会化、都市化的过程中渐渐消失,然而在比较原始的地方,还是可以发现到许多人类的生物本能。譬如,非洲、南美洲的某些原住民,能够靠他们的本能,找到治疗疾病的药草。现代人一旦回到原始的环境,大脑杏仁核中储存的旧记忆也会开始慢慢恢復。在「浩劫重生」这部电影中,男主角(汤姆?汉克斯饰演)在空难之后漂流到荒岛上,独自在该岛生活了四年,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部分可以连接到当代有关潜意识的理论。无论是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39)或是荣格(C.G. Jung, 1875-1961)的理论,都和杏仁核有些关係。杏仁核中藏著许多祕密,如果好好开发,就能够有所发现。

第五,一个人的成就,只有百分之二十由IQ决定,其他百分之八十由别的因素决定,而EQ即為其中之一。

最后,高曼强调情绪的优先性,宣称:任何事件,若是剔除其情绪意涵,便几乎不具任何意义,因為情感是人类之所以為人类的最主要特徵。没有恐惧就不会有喜悦,没有哀伤就不会有快乐。当一切事情都没有了喜怒哀乐,活著也就没什麼乐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