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多年读《孙子兵法》的体会,用现代的观点去看,《孙子兵法》有一个理论突破、两个瑕疵、三个特点、在四个方面表述了精要观点。这个理论突破,源于“唯人是保”,具有“轻君为民”
的认识,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雏形。在春秋战国时期,从兵学的角度提出,具有理论突破的意义;第一个瑕疵,源于“庙算”这个词。我们对《孙子兵法》的全文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庙堂”上的民主,不带有民主参与的广泛性,强调一种“精英”文化。第二个瑕疵,是“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具有典型的愚兵观点,不能指明战斗力生成的基础在于普通士兵。《孙子兵法》的第一个特点,是“践墨随敌”。清晰地表述了,指挥(管理)者要适应“战道”变化的基本规律。第二个特点,是“视卒如爱子”。指出了关怀部属是凝聚战斗力的源泉。第三个特点,是“卒善而养之”。用一种具体的行为,去体现正义之师、仁义之师无畏无惧的勇气。
《孙子兵法》的精髓在于“道要正、术要诡”,这也是中国古代兵学的精髓。“兵者诡道”这一基本军事原则,一定要与守道重法进行对应分析,才能够正确理解“道要正、术要诡”,“奇正、虚实、攻守、形势、主客、迂直”等等的真正内含。本文虽然认为《孙子兵法》有两个瑕疵,但是并不影响它作为中国古代兵学“五经七书”之首的地位,也不影响它本身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本文简析了,《孙子兵法》在四个方面表述的精要观点。它们包括:一、主与将良好关系的架构模式;二、将的基本素质与重要条件;三、带兵的基本方法与原则;四、用兵的基本方式与原则。
一、主与将良好关系的架构模式
《孙子兵法》的原文中,多处出现“主、明主;君、明君”的用词,指明了“孙子”所处的地位,主与将良好关系的架构模式,是他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才干的基石。同理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子”希望遇到“明主、明君”。理想的工作环境是“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同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处理好上下级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与智慧。“孙子”处理主与将的关系是非常温和理性的,巧妙地回避了没有“明主”怎么办。大家知道,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种架构模式,《孙子兵法》为我们表述了一种最好的上下级关系是怎样的。
《孙子兵法》认为,“明主”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守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按照现代的观点,是创造清明的政治,良好的内部文化,做到“上下同欲”。二要重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明主”要制定必须共同遵守的“曲制”,同时也要在“官道与主用”上作文章,对部属能够起到显著的激励作用。三善择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提示指挥(管理)者善于择人,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任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看准、选好、用对人,并为此承担主要责任。《孙子兵法》认为,“明主”要做到三不要:一不要糜军,二不要惑军,三不要疑军。故《孙子兵法》认为,“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糜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这段话的总体意思可以理解为,
要理顺层级关系,上级过于集权必将带来隐患,要合理授权,上级要善于信任、支持与成就部属。
“将”能够做到“君命有所不受”,就必须拥有非比寻常的智慧与胆识。“将”(管理者)采取什么态度,对于封建王权(对于任何组织的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为“将”的拥兵自重,是任何“明主”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从《孙子兵法》可以分析出,
“将”要做到“君命有所不受”,就必须使“明主”清晰地知道,是基于四点考虑。一是“利合于主”;二是“唯人是保”;三是变化的“战道”;四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责任。故《孙子兵法》原文认为:“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孙子兵法》中还提到一种非常不好的上下级关系是“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日崩”。
二、将的基本素质与必备条件
《孙子兵法》认为,“将”首先必须具备五项基本素质:“智、信、仁、勇、严也”。宋代的梅尧臣注解为,“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其中“智”指的是,不同的指挥(管理)层次,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与指挥(管理)技巧;“信”指的是,言出必行,信赏必罚;“仁”指的是能够诚心诚意关怀部属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勇”指的是,敢于面对直接或间接性的危险,能够理性果断地决策;“严”指的是,严人律已的表率作用。任何一个组织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眼前不存在生存危机时,指挥(管理)者容易缺失“信与仁”的意识,这是造成任何一个组织内部关系不公平、不和谐的主因,它让组织内部分散、碎片成多种利益团体,大多数内部成员普遍具有挫折感,久而久之丧失了对组织的认同感。
《孙子兵法》认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从原文中可以分析出,使命与责任感,是指挥(管理)者必须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应该怎样去认识,按照通俗的说法叫协调利益,按照中国当代的理论观点叫科学发展、统筹兼顾,西方流行的观点,如:“追求卓越的管理成效”等(机制设计理论)。目前中西方的前沿理论,都在研究如何解决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小团体利益至上的问题。《孙子兵法》对使命与责任感的表述,应该对当代指挥(管理)者如何正确认识这类问题有启发作用。
《孙子兵法》认为:“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保持性格沉稳、理智与危机感,也是指挥(管理)者具备的必要条件。出现壮士断腕、舍小取大、弃车保帅的情况,是指挥(管理)者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不得已的必要选择。在这三个词中大家都会喜欢壮士断腕,它让人壮怀激烈,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管理)者,是不能追求轰轰烈烈的,要防止情绪的大起大落,必须理智冷静作出合理的决策,这也是《孙子兵法》得到了大多数人推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孙子”理智而“诡变”,《孙子兵法》精要地提示,优秀的指挥(管理)者在情绪与性格上不要一激就怒,要有“诡道与九变”意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