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看完你就明白了!
2017年3月17日
美联储又加息了!
这是2015年12月17日以来美联储第3次加息,且此次加息距离第二次加息仅仅4个月。美联储加息频率加快的迹象愈发明显,引起了中国国内不少经济学家、证券名家的警惕和担忧。在笔者看来,加息对经济和股市的影响是有规可循的,今天咱们就“加息”这一话题,为股民朋友们指点迷津。
——央行加息是对经济繁荣的肯定
央行加息,是收紧银根的一种方式,目的是预防实体经济由繁荣转向过热甚至演变为大规模通胀、滞胀危机,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打预防针”。但央行加息的负面影响,并不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显现出来,而会在很长时间以后才会凸显出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量变到质变过程”。
从这个角度分析,央行加息,可以理解为政府对经济繁荣的一种肯定态度。因此,在经济高度繁荣期,央行加息对经济和股市都是实实在在的“正能量”。所以我们看到,无论以前美联储加息还是中国央行加息,银行保险证券地产板块总是以红盘的方式夹道欢迎,其逻辑在于央行加息催化了金融类行业内在价值的重估,从而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这种信心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循环推动,使得整个资本市场蒸蒸日上。
——三种情况加息只有“负能量”
央行加息,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对经济和股市形成正能量,言下之意在少数时间里构成负能量。那么,什么情况下加息直接利空资本市场呢?答案有三:经济繁荣期第一次加息、最后一次加息和经济转型期任何一次加息。
为什么经济繁荣阶段,第一次加息是利空呢?这是因为经过危机与萧条期后,经济步入复苏阶段,并由“复苏”走向“复兴”;但这种复苏局面,得益于央行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宽松货币政策并非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关键是经济必须找到新的发展引擎,才能真正步入繁荣——这就如同一个伤病员在医院治疗后,大病愈合;但要从大病愈合变为健康状态,不仅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而且必须得摆脱药物,依靠自身调理来恢复健康——所以,央行退出宽松政策,实施稳健甚至略微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大势所趋。虽然实体经济逐渐繁荣起来,但是面对突然失去的“奶源”,资本市场必然会感到“不自信”,而没有意识到自己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大成就,这种自卑情绪引发投资者恐慌性抛售。不过,当资本市场彻底放弃央行“供奶”的幻想,转而依靠内力去实现财富增长时,投资者的信心会越来越强,从而对央行“加息”的解读更加正面。
那么,最后一次加息为什么也叫利空呢?其实这就是上文所说的“量变到质变过程”。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加息和第二次加息的时间往往比较长,需要一两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从第二次加息开始,往后收紧银根的频率会越来越快——前面已经说过,加息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对实体经济是“利好”——也就是说从第二次加息开始,非但达不到调控的初衷,反而具有“南辕北辙”的效果。然而,加息的累积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当央行收紧银根的步伐快到一定程度突然变慢时,往往意味着实体经济已经到了“高增长、高通胀”的危险阶段;而在央行最后一次加息时,实体经济则是“增速减缓、通胀加剧”的“滞胀”阶段,意味着持续收紧银根已经开始起效了。这个时候,投资者即将面对的就是经济增速和通胀大幅度滑坡的过程,即系统性经济危机开始了。
至于“经济转型阶段央行加息只有利空”的原因,应当属于“特殊情况”,其逻辑是:经济转型本来可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完成,但宽松货币的资金流向不符合管理层的初衷(如2008-2010年中国实施了累计79万亿刺激计划,原本是为了促转型,结果刺激了房地产),因此必须用收紧银根的方式“纠偏”。我平时所说的“不在宽松环境下主动转型,就在紧迫环境下倒逼转型”正是这个道理。
——全球性危机在2018年4月12日以后
毫无疑问,美联储加息意味着目前的美国经济处于一个阶段性繁荣阶段,这一点从美国股市迭创历史新高即可看出。但在我眼里,美国经济繁荣阶段并不能维持多久。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加息周期”一般情况下央行会加息7次左右,美联储已经加息3次了,那么后面只有4次加息机会,即或是一个季度加息一次,到2018年一季度加息周期就结束了。
其次,全球性经济运行规律往往是“7年小危机10年大危机”,且二三季度是危机最容易恶化的阶段,这意味着美国距离下一轮经济危机已经为期不远了,经济规律封杀了美联储加息的空间。
最后,正如笔者之前的文章所言“不可小觑中国股市对全球经济的敏感嗅觉”。按照7年周期规律,理论上2018年4月12日上证指数将见到类似于2004年4月7日1783点、2011年4月18日3067点这样的长期顶部,届时这个点位可能是4200点或4830点——因为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中国股市对全球股市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究竟谁将引爆2018年全球性经济灾难的核弹头,哥不明说,你们都懂的o(︶︿︶)o】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