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旬邑石门关,看秦直道。
常想,秦始皇是现代穿越过去的吗,怎么尽做些在当时非夷所思的事?随便一个大手笔,前无古人,而可与现代比肩。若是古人,没有这样的远见与气魄呀!
比如说路,曾看过两则故事。晋欲灭仇犹,路太小战车进不去,就赠与一个大钟,钟乃祭祀礼器,仇犹大喜,派人拓宽道路,将大钟运走,晋军随其后,灭了仇犹。又,晋败齐后,竟向齐提个要求,将田地垄畦改为东西向,便于晋战车经过,因晋在齐西面。可知其时或有官道但很窄,或根本没路,车子就直接行驶在田野里。故战时,常有战车包括国君战车陷住,险被对方俘获的不测之事发生。《礼记》就载,国君乘车外出,车右任务之一,即须经常下车,搬掉障碍物或推车。
要致富先修路。始皇深谙此理并加以发挥,要治国,也要先修路。统一六国后,始皇先修驰道,相当于现在几纵几横国道,将全国三十六郡都通上。待积累了经验,就开始筑直道。如果说驰道还是弯的窄的,那么直道就是平直的宽阔的。秦直道,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高速公路。
秦直道,从甘泉到九原,千八百里,逶迤在崇山峻岭高原荒漠之中。其建设,《史记》说了四个字:“堑山堙谷”,如同现在的遇山开山,遇河架桥,从当时生产力看,那时没挖掘机,没炸药,难度恐怕不亚于现在建成昆高速。又直道宽十至六十米,平均二十多米,相当于现双向八车道;秦作战是骑兵和战车,秦制车宽六尺,可知直道平行容量有多大。秦直道是条国防高速,若北方战事吃紧,骑兵从甘泉出发,两至三天就可抵达。而如此工程,蒙恬仅用了三年时间完成(部分未竣工),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蒙恬是怎样穷尽办法,来提高作业效率的,是否有我们所不知的秘密机械存在,不得而知了。而三十万大军,一边戍守,一边建设,亦可看作是现新疆建设兵团的前驱。
我站在秦直道遗址上,看一段路,像发掘宝藏一般,被人们抹去上面的黄土与杂草,露出金子般笑脸,与现代高速公路交相辉映。路面上,放置了与真实相仿的秦战车,和一列秦军阵的模型,以衬托直道的恢弘。走其上,可与秦军将士零距离接触,与两千多年前的“工程兵”神会交流。战车纵横,战马嘶鸣,铁镐铮铮,夯歌声声,犹在眼前。古与今在此碰撞,两千多年时空在此交集。于是胸襟更加开阔,视野更加辽远,想人生在世,一切皆有可能。
直道旁有秦兵站,犹现在之高速服务区。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以供休息“加油”之用。
秦兵站旁新建有博物馆,介绍直道修建情况,眼光朦胧中,似乎看见上面写着:工程总指挥:始皇帝,项目经理:蒙恬,工程监理:扶苏。
于是去看扶苏庙墓。汽车北行,公路修在原直道上,在两千多年前的高速公路头上行驶,想想都觉奇妙。右手一条支路上山,汽车被保安挡下,说不安全。徒步上山,有众多村民同行,肩背香袋,以为去奉祀扶苏。至半山路绝,有数百级石阶直上山顶,尽头遥见一庙宇,当属扶苏庙无疑。奋力登上,却是石门古寺,古寺建筑年代比扶苏庙迟,然外来“和尚”会念经,众香客皆奔此而来。问寺中师傅扶苏庙何在,师傅说从后门出,沿小路至尽头。
出后门已是我一人,可见一般人并非知晓庙后有庙,比古寺还老古老古的扶苏庙。翻过一个山头,走得舌焦口燥,方见北面一个小庙,立于三面悬崖之上,只一条危路可达。庙内逼仄,中供秀美公子扶苏,旁立俩侍卫,无其他。庙外三面临崖,寸步寸移。除庙之外,无容墓穴。疑扶苏庙何立崖巅,四顾顿时了然。崖西,正是秦直道,俯视可见全景,西北方高山之上,犹隐约可见秦石门关烽火台。好一个“工程监理”!想必扶苏活着尽心尽责,常登崖顶观察,死后亦不放心,要在崖顶守着。这个“监理”做的是,鞠躬尽瘁
,死而不已啊!退出悬崖回望,崖壁上竟有不知名的花树簇拥,在一式灰色的严肃中,小庙美丽又寂寞。
下山问保安,扶苏墓何在?保安领我至一高处,手指北方。看到了,大约一千米外荒野里,直道东,悬崖北,有个突起的大丘。保安说,那就是扶苏墓,四周环绕的小丘,是建设直道牺牲者的墓。保安补充说,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传说,石门关险隘,两座大山如两扇石门,紧锁道路。秦直道须打穿石门,才能爬上子午岭。工程难度太大,扶苏于是亲临现场监督。正值此时,诏书到来,扶苏含冤自尽。人们不舍,遂为其立庙宇择阴宅,活监直道,死守直道。
“总指挥”死了,“项目经理”死了,“工程监理”死了,“高速公路”成了烂尾工程,《史记》说,“道未就”。当然基本可用了,因始皇与二世皆行过,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试用期罢。至于后来有否彻底完成,则不得而知了。
二0一九年四月

秦直道遗址

秦直道遗址

秦直道遗址

兵站遗址

博物馆

远眺扶苏庙

扶苏庙

扶苏庙

远眺烽火台

扶苏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