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河镇中学东二百米有齐盼子墓。按中国传统,学校毗邻墓冢,不吉。然我以为,此处适得其所。齐盼子墓在路南洼地,由解放时的十亩之巨,缩成一丈方圆。然历经劫难,至今犹存,已属不易。九十年代竖起省文保碑,表明墓冢不致再缩乃至平毁,盼子大可安然,不必忧虑成野鬼游魂。麦田青青,墓也平常,碑也平常,倒是环墓一周的树木,等距离排列,直而挺拔,似护墓卫士。
我看齐盼子墓,不单是赞其是齐国镇守西陲之良将,而是牵藤扯瓜,追思其国君齐威王。何者?且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载:“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寸径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城南,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使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四臣为宝”故事。何为宝物?魏惠王与齐威王给出绝然不同答案。魏惠王以夜明珠为宝,魏国有巨型夜明珠十枚,每枚之光可照亮前后车子十二辆。而在齐威王眼里,宝物便是国之人才。他列举四人,其中就有盼子,说盼子镇守高唐邑,赵国人不敢到界河捕鱼。这些人才光照千里,何止区区十二辆车呢!说得魏惠王是无地自容。
人与人境界有高低,齐威王与魏惠王境界之高低,从论宝中立判。春秋战国风云变幻,弱肉强食,有识之君之士知人才重要,魏文侯表式其闾敬贤,燕昭王筑起黄金台,四君子养起门客三千。而齐威王不仅善于识才用才,还光大谡下学宫,培养人才,故在位时国力大增,诸侯东向。反面例子也有,一句“楚材晋用”,要括了楚国人才状况,预示了其最后结局。况楚材岂只晋用,秦也用,吴也用,越也用。吴用伍子胥迅速崛起,越用范蠡文种灭吴称霸。而其实考览列国,真正且长期重才的是秦国。人总鄙夷秦处西陲不知中原礼义,国是豺狼之国,兵是虎狼之师,可有哪国求才若渴能与之相比?只要是人才,不论本国外国,地位贵贱,皆委之重任。光看引进他国人才,从楚百里奚,宋蹇叔,西戎由余,到卫商鞅,魏张仪,范睢,燕蔡泽,齐蒙恬,卫吕不韦,楚李斯,可列出长长一张名单。尤是秦设客卿制,网罗各国人才,任命有真才实学者为卿相,能者上,劣者下,颇似现代企业制度之总经理负责制,在当时,理念可谓先进。故秦能荡平天下,一扫六国,决非偶然。由此可见,不重视人才,等于流失人才,流失人才等于给他国输送人才,给他国输送人才等于叫他国来灭亡自己。结论:不重视人才,等于自我灭亡。
看如今世道,弱肉强食未变。哪国人才济济,必强,哪国人才外流,必衰。学校是培养人才之处,固河中学学子不妨有暇常去齐盼子墓看看,可悟到很多东西哩。
二0一五年十一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