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锦溪第一件事,当然是去五保湖看陈妃水冢。几回回影视图片里看到,几回回做梦里梦到,波光明灭,神思猜详,今日里总算能亲临其境,一睹尊容,释放好奇心。
由于这个墓,一个镇子改了名。且一改,八百年。一个墓,竟有如此魔力!无此墓以前,这个镇有五湖三荡围绕,一溪穿镇而过,灿若锦带,故称此镇为锦溪。有此墓后,这个镇同样有五湖三荡围绕,一溪穿镇而过,镇名却成了陈墓。陈墓叫了八百年,就到了文革。文革破四旧,忌讳“墓”字,改为“成茂”。大抵因为在吴语中“成茂”与“陈墓”同音,意义又蓬勃向上之故。真是江南多“才子”。与今之将太湖西山改成金庭,有异曲同工之“妙”。改革开放了,更忌讳“墓”,遂恢复为古名锦溪。“锦溪”美则美矣,然陈墓八百年的印记,早已深深烙在人们心中了。
过牌坊,望莲桥,绕黄墙青瓦莲池禅院,前面是苍苍茫茫五保湖。站在岸柳下南望,见湖中一小岛,小岛上有森森翠柏,翠柏上依稀可辩牌坊翼亭之类,碧波荡漾,映其倒影,绚烂莫测。想晴日方好,披金耀银,满眼生辉;雨天也不错,潇潇洒洒,碧柳如烟。想春夏景色明媚,小岛如浮在水中之碧螺;秋冬雾气升腾,小岛如飘在海上之琼阁。景如画,画如景。这便是陈妃水冢。
陈妃何许人,为何不葬皇陵,不附山阿,偏偏筑墓水中,宁愿与湖水为伴,和莲菱为邻?墓中寄居着怎样不为人知、离奇的故事?
有关陈妃水冢的传说颇多,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自相矛盾,时隔八百年,越发显得扑朔迷离。其中之一是,陈妃为宋孝宗宠妃,随孝宗南渡时,被金兵所虏。押至锦溪五保湖,陈妃知必受辱,为保名节,趁金兵不备,纵身湖中。遍捞不得。待金兵北上,尸体遂浮,面目如生。乡民怜之,在浮尸之处筑水冢安葬,四时祭之。遂成千古奇冢。
导游说陈妃水冢最神奇之处,在于无论湖水多大,从未被淹没过。水位多高,冢有多高,是一座浮冢。对此,我不信,因毫无科学根据。曾去过宁夏沙湖,记得沙湖里的芦苇是运动着的,象有生命。一簇簇,一片片,随着风向,随着水势,似不断浮动的小岛。那是因为芦苇根,在湖底沙中扎不住。而水冢是筑在水底,有根基的,如何浮动。当然,岛在水上浮动,也有。《列子》载东海中有五座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下无根基,互不相连,就只能随着潮水涨落而来回浮动,一不小心,岱舆、员峤竟飘到北冰洋去了。但这是神话,当不得真的。陈妃水冢会浮动,除非是陈妃的不死灵魂,在运动。若此,那倒真的成了仙冢了。
导游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毕竟非事实。我观察墓冢水位与岸堤水位,高差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只要锦溪镇不被淹,水冢也不会被淹。而锦溪有五湖三荡一溪保驾,形成一个很好的水位调节系统。光是五保湖,面积就达四千多亩。故水冢被淹的可能性,很小。我以为,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更大的成分,当是心理因素。中国百姓崇贵,一个“娘娘”死于此,一个皇帝勅建莲池禅院祭之,这就够了。更何况陈妃一个弱女子,红颜薄命,刚烈赴死,比苟且偷生的钦徽宗们,强了去了。更何况她的夫君宋孝宗,是南宋唯一有些血性的皇帝,主战,为岳飞评反,百姓是感激的。这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这两者,是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的。百姓的心湖,便是那五保湖。水冢本身不会浮动,是百姓满掬同情心感激心,托起了水冢。岸柳也牵不住水冢,是百姓无限念想,绾起了水冢。不是水动,不是墓动,是人心在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