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宜二名人

(2013-06-27 09:34:25)
标签:

分宜

黄子澄

严嵩

性格

评判

分类: 旅游随笔:江西篇

http://s3/mw690/a3f1a2c2ge0042797a2b2&690
黄子澄纪念馆
http://s5/mw690/a3f1a2c2ge0042a775444&690

http://s11/mw690/a3f1a2c2ge00432f9752a&690
严氏宗祠
http://s15/mw690/a3f1a2c2ge00436bad79e&690
严嵩万年桥碑记
http://s11/mw690/a3f1a2c2ge0043b1991ca&690
进士弟
http://s8/mw690/a3f1a2c2ge0043f3100c7&690
古路
http://s1/mw690/a3f1a2c2ge0045a7f41b0&690
古宅


http://s7/mw690/a3f1a2c2ge0044a649306&690
古樟
http://s16/mw690/a3f1a2c2ge0044f67e82f&690
严嵩故居残墙及奔象
http://s6/mw690/a3f1a2c2ge00453f65bb5&690
严嵩洞

(一)

    江西分宜二名人,明朝的。一曰黄子澄,一曰严嵩。
(二)
    黄子澄,名湜,子澄是其字。世人不称其名而称其字,并非因湜(shi)字生僻,乃表尊敬也。黄子澄有何值得尊敬之处,自然是他忠直的性格,不屈的气节。诚如他的名字:湜者,水清澄见底也,喻人品之清廉持正,是个正人君子。
       黄子澄是建文帝老师。满肚皮仁义忠恕,道德文章,自以为这个便是治国良方,立身处世准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建文帝即位前,曾担忧地对黄子澄说,诸王都是叔辈,拥兵自重,又不守法,以后怎么办呢?黄子澄振振有词地回答,诸王虽然势大,如有变乱,用天子之师去讨伐,有谁能抵挡呢!还把汉代七王之乱拿来作为例子。在他眼里,天子之师乃堂堂仁义之师,正义在握,师出有名,所到之处,还不是望风披靡、手到擒来,仁者无敌啊!后燕王朱棣欲发靖难之乱,三个儿子却在京师,故不敢妄动。然欲乱意图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故齐泰建议立即逮捕他三个儿子,作为人质,以要挟朱棣。而黄子澄则认为父是父,子是子,父亲之乱,与子女无干。削藩是堂堂正正的事,扣押人质反而有损正义之名,故不如放他们回去,既体现皇帝仁慈,又有安抚麻痹作用。待三个儿子一回北平,朱棣即起兵。
       有道是什么样老师,便有什么样学生。建文帝比之黄子澄,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史书载建文帝“仁爱宽厚”,人称仁君,殊不知这正是做皇帝的大忌。一方面要仁治,一方面要平乱,便实在有些两头为难。举例说,靖难之役,将领曾有机会擒杀燕王,因记起皇帝“不要使我背上杀叔父罪名”的嘱咐,便眼睁睁放虎归山。故最后平乱失败,虽有多种原因,实与黄子澄这位老师脱不了干系。而仁爱的代价是,建文帝自焚,黄子澄誓死不屈,被磔杀于市,诛十族,死者445人。
(三)
       与黄子澄相比,严嵩可聪明多了。严嵩字惟中,号介溪、分宜等,曾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是何原因使严嵩成为政坛不倒翁?法宝在于一“变”字。利益当头,什么仁义,什么道德,什么正直,什么原则,于我如敝履。
       嘉靖皇帝父亲是位藩王,嘉靖即位不久想将父亲庙号称“宗”,以入天子太庙。这当然于礼不合,群臣包括严嵩均请愿劝谏。皇帝大怒,著文斥责群臣。严嵩见状,态度立马转变,尽改前说,并将称宗入庙程序,规划得十分完备,皇帝于是龙颜大悦。是事也,劝谏群臣被廷杖者130余人,其中毙16人,而严嵩则被皇帝赐与金帛,尝到了做变色龙的甜头。最经典的莫过于严嵩与夏言的恩怨,严嵩先出道,夏言官大一级,又得皇帝倚重。严嵩虽妒嫉,却有意攀附。一次登门拜访,夏言不见,严嵩在门口铺上席子,拖着老脸跪着读陈情文章,着着实实感动了夏言。后见皇帝有意疏远夏言,就马上打小报告,将夏言逐出京城,自己取而代之。几年后,皇帝又起用夏言,比以前更加恩宠。严嵩怕夏言报复,父子二人跪在夏言床前,涕泪交加,顿首谢罪,以求得夏言宽宥。不久夏言失势,严嵩又乘机进谗,借“河套事件”小题大作,上纲上线,终将夏言迫害致死。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官场技俩可谓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于是猾吏士人,多奔走门下,逐渐受贿贪赃,横行不法,只瞒着皇帝一人。至抄家时,光黄金有三万多两,白银二百多万两,珍奇异宝无数。
       严嵩结局自然不好,最后贫病而死。但比之黄子澄,当然强多了。黄子澄活了53岁,严嵩活了88岁。要不是徐阶等人诬严世蕃勾结倭寇,图谋造反,极有可能严嵩成百岁人瑞,衣锦还乡得以善终。即便如此,皇帝也只是把他贬为平民,并未株连,因为在皇帝眼里,严嵩人品还是不错的。
(四)
       一个春雨沥沥的上午,我至分宜钤山公园瞻访黄子澄纪念馆。这是一座硕大的重檐歇山顶单体建筑,五间通透。入内,给人有宽敞空寞之感。四面墙上挂有黄子澄事迹介绍,无非是《明史.黄子澄列传》中的内容。中间一尊黄子澄石像,眼睛深邃,胡子微翘,脸色凝重,还是那副恭严敦睦的正人君子模样。馆内少资料,无实物。另外,馆内除了我这个旅人,便只有两位工作人员。在春雨中,偌大的馆堂愈发显得幽清孤寂。严格而言,这只是一座应景的建筑而已。当然,也不能怪当地政府,因为就黄子澄来说,确乎没有留下更多遗物及相关东西。黄子澄被杀,不说其他,连他的著述皆被禁毁,残存的实在屈指可数。就连现在的纪念馆,也是他一个漏网弟弟的后人,在修家谱时偶然发现,奔走呼号10年,最终由民间集资、政府补助的形式,于2008年才建起来的。而说到他家乡----大冈乡黄子澄村,距县城约30公里----本打算前去拜访,工作人员劝我不必。因黄子澄被杀,殃及整个家族,村子被夷平,族人不是被杀,就是隐名埋姓逃亡在外。现所谓黄子澄村,都是外姓后来陆续迁入的,既无黄氏族人,亦无黄氏遗迹,可谓徒有其名。遂作罢。
       看罢纪念馆,心里被一种遗憾所纠结。黄子澄教以仁义,践行于仁义,殉道于仁义,仁义二字,可谓一以贯之。最后身死家破,牵连无辜,书稿禁毁,被指奸贼,岂不悲乎!生前忠直,死后落寞,若非建有纪念馆,现世更有几人知耶!
(五)
       与黄子澄的“空寞”相比,严嵩故里介桥村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介桥村在分宜城南二公里,村边有古井、古塘,还有一条幽幽流淌的古河——介溪。村头十数株巨樟,有四五百年历史,最大一株周围可六人合抱,细雨中,愈发显得樾秀千层,树叶碧鲜,呈现出古村的悠久历史和勃发生机。
       进入严氏宗祠,巧遇两位修族谱姑娘,央求下,为我做了业余导游。介桥人文昌盛,宗祠墙上挂满“进士及弟”诸如此类的功名匾额。光明清两代,曾出过七位进士;明成祖起二百年内,村中男丁有五分之一考上秀才。现在犹重教育,墙上贴着严氏宗亲会奖励考上高校学子的喜榜,其中不乏硕博士。小雨中,我们走在村巷里,不时见到已弃用的古祠堂和大户人家宅弟,雕檩画栋,虽颜色暗淡,仍勾划出旧时的风韵;路面用古砖直砌,垒成波浪纹,上面是深而长的车辙印,拖曳出悠悠的岁月痕迹。
       严嵩故居在村子偏东,现仅存一间地基,半堵断墙。墙上塑一大象前半身,似从门外奔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关奔象,有一真实故事。嘉靖皇帝好道,曾移居西宫练功25年,外由内阁辅臣轮值。一日深夜,严嵩当班,忽一头大象破门而入,围床咆哮。严嵩吓得坐在床上,双目紧闭,心里默念程颐渡汉江遇险诗句。过了很久,象囿来人才将出逃的象牵走,一场虚惊!当晚,严嵩作《记象入室事》:“独宿直庐逢象斗,忽来入室绕床鸣;平生危险更尝遍,事合惊时亦不惊。猛象咆哮君合避,只需屏息坐帷中;江舟几复心无怖,记取程家主一翁”。姑娘说墙上奔象是个百年之谜,我告诉她们,严嵩是借象事,概括一生经历心得,面对任何事情,处惊不惊,以不变应万变,塑象上墙,用以时时警戒自己,可谓用心良苦!官场某种程度是一种心理较量,严嵩有如此心态,加上柔软的身段,百炼钢成绕指柔,差成东方不败矣!
       问到村人对严嵩的看法,两位姑娘迟疑着说,有好感。严嵩有浓厚的故乡情结,这从他取的号中可见一斑,也的的确确做过不少好事。如著名的万年桥,就是严嵩为解决百姓过河不便,耗银二万多两,亲自主持建造的,为当地最大最长石拱桥,几百年来造福乡梓。如今桥已没入江口水库中,只有在枯水期才能一睹丰姿。严嵩还亲自撰写了《分宜县万年桥记》。在宗祠旁,我见到那块碑记,那是村民乘枯水期从水库里抢捞出来的,外面用铁丝织网罩着,里面的字迹竟还清晰。为百姓做过好事,百姓总是记在心里,就象这严密保管着的碑记。虽然严嵩是个盖棺论定的奸臣,但我从两位姑娘迟疑的神情中,读出了村民内心爱恨交织的矛盾。距村西三公里有个严嵩洞,为石灰岩溶洞,是严嵩年少时苦读之处。传说严嵩一日肚饥,有一千年狐仙从口中吐出一粒珠,让严嵩含在嘴里,肚饥即懈,后一不小心,将珠吞下,从此严嵩读书过目不忘,聪颖异常。故事其实是村民矛盾心理的反映,一方面,严嵩秉赋不凡,做了大官,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妖气缠身,终成奸臣。
(六)
       黄子澄家乡有座大冈山,端方峭直,雄踞三县之间;严嵩故里有条介溪,迂回曲折,如春蚓秋蛇。人如其山,人如其溪。而我常常想,黄子澄自然可敬可佩,虽满肚子不合时宜,成统治者内部倾轧牺牲品,然能坚持自己信念,直而不诡,刚正不阿,实在难能可贵,因为毕竟,在中国这类人是少之又少。而严嵩之作为,虽为人们所诟病,却更入于世俗。人有强烈的功利性,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我们或许在心里鄙薄他,可一碰到自己,竟很难保证不是如此作为,因为道德评判是一回事,经世处事又是一回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