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襄汾县举办《陶寺国家考古公园揭牌仪式暨“三馆联动”研学季活发布仪式》贾学平

临汾市襄汾县举办
《陶寺国家考古公园揭牌仪式暨“三馆联动”
研学季活发布仪式》
贾学平
附:陶寺遗址概况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的崇山西麓,陶寺村南,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主体年代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遗址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分布范围为北纬35°52’31”-北纬35°.54’09”,东经111°28’22”-东经111°、30’30”,海拔500-600米。
陶寺遗址规模约400万平方米,其中城址规模达280多万平方米,兴建与使用的主体年代距今4300~3900年。从遗址考古平面图中可以看出,城址内东北部是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宫城和宫殿群所在,宫城西南近处为下层贵族居住区,宫城东南部近处是仓储区。城址南部偏东是陶寺文化早期墓地所在,并单独围出一个小城作为特殊的宗教祭祀区,其内发现有迄今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遗迹和陶寺中期墓地,城址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西部为普通居住区。陶寺城址考古清晰呈现出“宫城-郭城”的分野,一条由城址西北隅瓮城城门、城址中心点以及观象台遗迹相连的东西向横街(现为中梁沟所在位置),将城址分为上、下半城,区分了君王、贵族与普通平民的生活空间,形成了“物以类聚”的功能分区、等级秩序和空间规划。
陶寺遗址选址、方位、宇宙观、天下观、时空观以及与此相关的格局,反映了都城的早期形态,许多内容都为后世所继承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意义。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表明“邦国时代”都城择地与布局正在从血缘政治;为主走向与地缘政治结合的道路,陶寺王者很可能已经心怀“理想中国”的政治愿景,为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奠定了观念上和行动上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