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贾学平/搜集整理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贾学平/搜集整理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龙舟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来历和习俗与多种文化因素有关。
来历
纪念屈原:端午节最为广泛接受的来历是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在楚国遭遇政治迫害后,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划龙舟、投粽子以祭奠。
龙图腾崇拜:端午节的起源还与古代吴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有关。在上古时代,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并在端午这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其中包括龙舟竞渡的习俗。
其他说法:此外,端午节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其他历史人物的说法。在不同地区,端午节的来历可能有所不同。
习俗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由糯米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粽叶中制成。吃粽子的习俗与纪念屈原有关,人们认为粽子可以用来祭祀屈原。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古代吴越地区的龙图腾祭祀。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也象征着对龙的崇拜和对屈原的纪念。
挂艾草和菖蒲: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挂上艾草和菖蒲,以驱邪避瘟。这些植物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可以预防疾病2。
佩香囊:香囊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小袋子,人们在端午节时佩戴香囊,认为可以避邪驱瘟。
系五色丝线:五色丝线是端午节期间的一种装饰品,人们将其系在手腕或脚腕上,以祈求健康和长寿。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人们对自然、历史的尊重。这些习俗至今仍在中国各地以及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中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