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中国最西端的城市贾学平/搜集整理

喀什市——中国最西端的城市
贾学平/搜集整理
喀什市
喀什市是祖国最西部的一座边陲城市,古称疏勒,历史上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是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喀什市始建于1952年,全市总面积554.8平方公里,辖9个乡、2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0万(含流动人口15万),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8%,民族特色浓厚,享有“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的美誉。喀什市与周边八国接壤或毗邻。
喀什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辖县级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位于东经73°20′~79°57′,北纬35°20′~40°18′,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总面积1056.8平方千米,人口71.13万(2019年),截至2022年12月,喀什市下辖8个街道、2个镇、9个乡。 市人民政府驻吾斯塘博依街道。
喀什为“喀什噶尔”的简称,“喀什”是突厥语“玉石”之意,“噶尔“是古伊朗语“石”或“山”之意。喀什在未纳入中原政权版图时,常属疏勒国的范围,张骞出使西域才揭开喀什同中原地区的官方交流。东汉永平三年(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1952年,喀什市正式成立。
喀什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对外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是中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喀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东西方交通的咽喉枢纽和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交汇点,喀什国际机场是对外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
历史沿革
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其语源有突厥语、古伊斯兰语、波斯语等融演而成,含意有“各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等不同的解释。
今日的喀什地区古代称疏勒、任汝、疏附,包括古代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一带)、蒲犁(今塔什库尔干)、莎车、依耐(今英吉沙和阿克陶境内)、乌禾宅 (今塔什库尔干南部)、西夜(今叶城)等诸国地。秦末汉初,这些地方属于匈奴的僮仆都尉管辖。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博望侯张骞奉旨通西域时进驻疏勒,这里始为汉朝所控制。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国版图。
唐太宗以后,这里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据点,当时的安西四镇之一即为喀什噶尔。五代至宋,先后为喀喇汗王朝和西辽所管辖。喀喇汗王朝时期,曾以喀什噶尔为首府。成吉思汗西征后,属次子察合台太子的封地。叶尔羌汗国时,喀什曾作为辅助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清乾隆时期这儿是清政府“总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驻地。光绪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尔道,共辖有疏勒、莎车两个府和英吉沙尔直隶厅、蒲犁分防厅、和阗直隶州。
民国年间改为喀什行政区,设行政长公署于疏附。民国32年(1943)改名新疆第三(喀什)行政区。还有第十(莎车)行政区。
解放后建立了喀什专区和莎车专区。1956年撤销莎车专区,并入喀什专区,1971年1月,喀什专区改为喀什地区。
1998年底,喀什地区总人口为327.9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97%。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喀什地区总人口3405713人。其中:喀什市 340640人、疏附县 345282人、疏勒县 284853人、英吉沙县 213338人、泽普县 181721人、莎车县 620329人、叶城县 370229人、麦盖提县 201810人、岳普湖县 129441人、伽师县 311733人、巴楚县 375883人、塔什库尔干县 30454人。
2001年,全区年末,总人口342.6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2002年末,,总人口348.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58万人。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喀什成为中国第六个经济特区。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喀什”系“喀什噶尔”的简称。“喀什”系突厥语“玉石”之意,“噶尔“系古伊朗语“石”或“山”之意,即“玉石”或“玉山”之意。另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喀什谓石色。噶尔,谓砖房。其地富庶多砖房,故名”。据语言学方面的考证,认为是古和田塞语,意为“玉石之城”。
民族风俗
肉孜节在世界伊斯兰中称“开斋节”。新疆地区将开斋节称为肉孜节。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
诺鲁孜节,也译纳吾肉孜节,意为“春耕节”,每年从3月20号到22号的诺鲁孜节。诺鲁孜节的仪式在20号的黎明开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然后,家长要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跟着,人们就要做"诺鲁孜饭",所谓"诺鲁孜饭",就是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种佐料煮成的稠粥。从当天午时起,维吾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等到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也就开始了。 诺鲁孜节是伊朗和中亚(还有中国维吾尔、哈萨克、撒拉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民族)的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这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伊朗人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前,崇拜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灶神)、祖先神等。在他们看来,星神是掌握人类命运祸福的主神,其中白羊且是造福人类的主神之一,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所以伊朗民众正好在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时,举行诺鲁孜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新年节。
风景名胜
喀什古城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心,占地面积3.6平方千米,南至人民路,北至色满路、亚瓦格路,西至尤木拉克协海尔路,东至吐曼河观光带。古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情独特,素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的美誉。喀什古城历经2000多年的风霜雪雨,使她成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标本和切片,被誉为研究古西域城市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古丝绸之路文化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九龙泉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东端低洼处有个占地约2660平方米的空地,中有几眼清泉,按一定间距排列,各为一池,清澈见底;各池又有小沟相通,最末有一小渠将溢出的泉水引出,至东边吐曼河畔的柳林中,组成一个完整的泉景。
高台民居是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在这里有一条维吾尔居民小巷,叫“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喇汗王朝的王宫就建在它的北面高崖上。
高台居民位于喀什古城东南端地势最高的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黄土高崖上。在这里有一条维吾尔居民小巷,叫“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
喀什地区博物馆
喀什地区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1990年后建成。馆内主要收藏和保管的文物是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共计2084件,其中历史文物486件、民俗文物1597件,国家一级文物16件。
艾提尕尔清真寺坐落在喀什市解放北路,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它以其悠久历史、雄伟建筑和民族特色闻名中外。1962年7月11日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定为自治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和电视剧《还珠格格》,使“香妃”名扬天下。香妃是否遍体生香,无从考证,但乾隆帝40多个后妃只有一个维吾尔族妃子却是史实,她就是容妃,霍卓氏(又作和卓氏),传说中的香妃原型,其家人配合清军作战平叛,立下战功,伊帕尔罕随家人进京,随后被选入宫册封为和贵人,后逐步晋升为容嫔、容妃。香妃故园是家族陵园,为一组古建筑群,有门楼、教经堂、大小礼拜寺、主墓室等,各种形态的建筑构成陵园的多层次景观,虽然历经风雕沙蚀,但从建筑物外观的木雕、砖雕和彩绘等仍可以看出其曾经的辉煌。
莫尔寺遗址
莫尔寺遗址,位于喀什市佰什克然木乡莫尔村,是留存至今的一所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始建于3世纪。“莫尔”,维吾尔语意为 “烟囱”,因遗址内保存了高大的形似“烟囱”的佛塔得名,这是中国最西部的、保存较好的佛塔,是丝绸之路留存至今的年代较早的一处佛教遗迹,也是佛教文化在喀什一带盛行的有力见证。2001年莫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尔佛寺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代佛寺遗址。
盘橐城,是纪念中国东汉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定远侯班超恢复西域完成祖国领土统一大业的历史文化景点,又称班超纪念公园。盘槖城占地14.5亩,除班超和36勇士雕像以外,还建有36米长9米高大型半圆浮雕屏墙、大门、古亭、石牌坊、城墙、烽火台等建筑。班超(32~102年),字仲升,东汉扶风邵平陵(陕西宝鸡扶风县)人,40岁毅然投笔从戎,以盘槖城为根据地,统一西域,重开丝绸之路,被封为定远侯,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守护神。在很多史料中,盘槖城也被称为“班超城”,2003年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汗诺依古城
汗诺依古城位于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汗诺依村附近,1957年1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