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铸九鼎——神话传说中的故事贾学平/搜集整理

禹铸九鼎——神话传说中的故事
贾学平/搜集整理
禹铸九鼎是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夏朝建立之后,九州稳定,四海升平,赋税既定,万国遵从,百姓有九年的储备,国家有三十年的积蓄,朝廷和百姓都日益富庶。 夏禹四岁,施黯请示道 :“九州所贡之金年年积多,作何用处呢?”。于是夏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鼎成仙去,打算铸九鼎。
来源
夏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鼎成仙去,何妨将这许多金来铸鼎呢?后来一想 :“不好,果然如此,又要引起诸侯之责备了 。”后来又一想 :“我可以变通办法,何必一定要学前人呢?我铸鼎不一定为自己表功,而是为百姓所用,有何不好?”于是决定主意道:“我的意思,拿来铸九个鼎吧。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还有我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禽异兽、神仙魔怪等,也一一刻出。至于形象,我和伯益都有草图画出,一并铸它在鼎上。将来鼎成之后,设法将图像拓出,昭示给九州百姓,使他们知道哪一种动物有益,那一种动物有害。免得他们跑到山林、川泽里去劳作,遇到不好的东西,自己也不知道,受了魑魅魍魉的害,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懵里懵懂,不知利害。这样,岂不也是为百姓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吗?”
施黯道 :“那么,这九个鼎重大非凡了 。”
夏禹道 :“是要它重大,愈重大则愈不可迁移,这样才可以留存久远 。”
施黯道 :“这样大的工程,在何处鼓铸呢?是在都城之内呢?还是在都城之外呢?”
夏禹道 :“都城之外吧,选择那山川形势秀美、黎民有铸造技术的地方。具体在何处,汝自己选择适宜之地罢了 。”
过程
施黯领命,到伯益处取了《山海经图》,便去择地经营,悉心摹铸。
又过了几个月,已是夏禹在位的第五个年头,夏禹承帝舜之制,亦定为五岁一巡守。这岁是巡守之期,正月下旬动身。夏禹想起施黯铸鼎,选定的地方是在荆山之下,因此特地绕道前往视察。
这个荆山,据说就是禹西花石乡的荆山岭,当地群众擅长冶铁铸造。夏禹一行离荆山岭还有好远,就看见许多工匠师傅正在那里忙碌,绘图的绘图,造胚的造胚,锤炼的锤炼,设计的设计,非常紧张繁忙。
夏禹向施黯道 :“我听说这种金属类亦有雌雄之分,你最好选择雄金,铸成五个阳鼎;选择雌金,铸成四个阴鼎。五行阳法,四象阴数,这样方才完美。至于九州之中何州属阳,何州属阴,由你们自己去悉心研究、合理分配,我不再遥度 。”
施黯听了,唯唯受命。
过了两年,天上忽然发现一种怪象:一连九日,大白天都能看见太白星在天空闪耀。满朝大臣纷纷议论,都猜不出它是福是祸,忽然施黯来报:“九鼎铸成功了 。”夏禹大喜,知道太白昼见是为这个原故,便吩咐将那九个鼎都迁到夏邑来。人们这才明白,太白昼现,原来是九鼎铸成的征兆。这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
但是那九鼎非常重大,从荆山搬到国都夏邑实在不易,几十万人夫,足足费了三四个月光阴方才迁到。
夏禹一看,阳鼎五个,阴鼎四个,上面的图书都非常精妙,遂对施黯及他手下的工匠师傅,一一优加慰劳、赏赐。后来夏都几经搬迁,九鼎也随之搬来搬去。鼎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从此之后,谁要想夺取天子之位,不用说夺天子位,只要问问这九鼎的大小轻重,就可知道他是想要夺取天子之位了。
对应
其意是说,夏禹治水之后,建立了夏朝,把华夏大地划为九州,用九州之税贡铸了九鼎,把各州山川象物刻于鼎上,使民能知神奸,永保国泰民安。由此可见,“禹铸九鼎”实属我“华夏第一国”之象征,在华夏文明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今人还没有见到“九鼎”实物。我们只可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得知与想象出“九鼎”的辉煌和丰彩:
其数为九
《尚书·禹贡》记有九州,九鼎与九州相应,其名依次应为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和雍州鼎,共九鼎。
其质为铜
《左传》记载,九鼎以“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而成,这里的“金”和“铸”二字表明是青铜器无疑。还有史料称,“九鼎”中所用的材质(铜合金)略有不同,五只用“雄金”谓“阳鼎”,四只用“雌金”谓“阴鼎”。
其型为鼎
《说文解字》曰,鼎者“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它是古代烹煮肉食的一种器物。自从有了“禹铸九鼎”,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明尊卑,别上下”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除上述三足圆鼎外,还有四足方鼎。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九鼎”由三件圆鼎、六件方鼎组成。
其重千斤
《战国策·周策》中提到了“九鼎”重量:“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鼎八十一万人。”搬迁一个鼎要九万人,可想其重。但天下哪有这么重的鼎?迄今为止出土的数千件青铜器中,最大的鼎为商代的“司母戊鼎”,重不过八百三十公斤,高一米三左右。比它早一千余年的夏朝,其生产技术条件难能使鼎再大,或大也不会太多。笔者估计,每鼎至多重千斤。
其图极丰
古今学者都认为,“九鼎”上的图纹与古典《禹贡》和《山海经》有极密切的对应关系。《禹贡》记述了九州山川物产,“九鼎图”则是依次对九州山川物产的刻画;《山海经》记述了大禹巡行天下的所见所闻,“九鼎图”则是这些见闻的图说。
《山海经补注·序》描述了“九鼎图”的内容:“鼎象物,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其殊汇,骇视警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画焉。”由此可知,“九鼎图”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但包括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各地的特有物产、草木禽兽,以及骇视警听的“神灵奇怪”等,而且还要说明它们的形状,区别它们的性质,划分它们的类别。九鼎上不但有图物,而且有文字。
《山海经新校正·序》说:“按其(九鼎)文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世界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称“九鼎图”为华夏最早的“浮雕地图”。
禹铸的九鼎,就是这样每只重千斤,九鼎九千斤,把华夏大地的名山大河、人文历史、珍禽异兽、特色物产绘集于鼎身,象征着大禹威临天下的权势,象征着其非凡的文治武功的一套“ 三圆六方” 、“ 五雄四雌” 共九只的青铜大鼎。
由此,“九鼎”就成为“华夏第一国”的镇国之宝,它与华夏开国胜地钧台共同标志着华夏文明的开端。我们常说的“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鼎足而立”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成语,都见证着“鼎”这种古老而神圣的器皿对华夏文明的深远影响。
结果
夏朝被商所灭之后,这九个鼎就迁之于商朝的都城亳邑。“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左传》),成王在洛阳营造新都,又先将九鼎安置在郏鄏(今河南洛阳县西)地方,其名谓之“定鼎”。直到战国末年,周朝为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所攻,取了九鼎,迁之于秦。搬迁途中,忽然有一个鼎"飞"入泗水之中,派了许多人,搜寻了许久,竟找不到鼎的踪影。另外八个鼎到秦灭之后,究竟如何结果,也无可考寻了。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