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公平”——16两为1斤的由来贾学平/搜集整理

“天下公平”——16两为1斤的由来
贾学平/搜集整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是《红楼梦》中著名的楹联之一。
话说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立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通俗来说,度量衡就是长度、体积、重量的单位。
当时把长度单位定为:“丈、尺、寸”,采用了十进制,1丈=10尺,1尺=10寸。把容积测量标准规定为:石、斗、升等。1石=10斗,1斗=10升。
在规定重量单位时秦始皇犯了难,丞相李斯也没了主意。一段时间后,秦始皇突发奇想,挥毫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大字交给了李斯。
李斯很懂秦始皇,他决定以四个字4×4=16代表诸事顺意,于是就定1斤为16两。秦始皇欣然同意。
对于这种说法,史学界没有盖棺定论,但随之而来的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成语叫“千钧一发”,字面意思是三万斤的重量压在头发上,很明显,这是形容事态紧急,已容不得半点耽搁了。而这种形容方式不可谓不精妙。
有重必有轻巧,与之对应的一个成语:“锱铢必较”(
有了称重单位,怎么称重呢?这个时候“杆秤”应运而生。
见过杆秤的都知道,它大都是由一根细木头成做成秤杆主体,上面加上两个提手,还有一个“铁疙瘩”,这个铁制的坠物就是秤砣。秤头下方还有一个吊篮。
而组成一杆秤最重要的当属秤杆上的雕花。
雕花是信手拈来吗?当如不是。
这种雕花很讲究,它们标志这天上的星斗和星宿。
而拥有这种奇思妙想的人则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经济学家、道家学者范蠡。
某一天,范蠡看到一个农夫用辘轳打井水,范蠡若有所思。他回家用一根细细的木头,在粗的一头钻两个小孔,系上麻绳,并在下方拴上一个吊篮;在细的一头用一重物作为秤砣。当秤砣离粗的那一头越远时,说明能吊起的物体就越重。
既然能秤起来,那么如何记录刻度呢,范蠡百思不得其解。一天梦里范蠡嘴里念念有词: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天衡、天府、天梁”等南北斗星座。范蠡突然被惊醒,大喊“有了”。
陶朱公(范蠡)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共同组成“十六星”。因此这种秤叫作十六两秤,也叫作十六金星称,这样刚好16两为1斤。
1斤等于16两,看似是一个数学问题,其实是一个文化问题,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和哲学思想。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主题词唱到:
天地之间有杆秤
那秤砣是老百姓
秤杆子挑江山咿而咿而呦
你是定盘的星
……
秤杆上被篆刻上星宿,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任何事都有一颗公心,不能有失偏颇,不能有失公平,所谓“人在做,天在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它跟这首歌谣里描述的父母官的“公心”如出一辙。
这种“十六进制”的算法持续了数千年时间。直到1959年,我国才废止了1斤16两,改为1斤10两,这是国际贸易的需要,也是进出口的重量核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