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853
  • 关注人气:1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首诗流传2000多年,作者共26人,被誉为鼻祖贾学平/搜集整理

(2022-12-19 13:46:45)

这首诗流传2000多年,作者共26人,被誉为鼻祖

贾学平/搜集整理

 这首诗流传2000多年,作者共26人,被誉为鼻祖贾学平/搜集整理

汉武帝刘彻


我们知道,古诗词从来都不属于个体,而是整个文化群体的精神共腔,能够引起所有诗意的共鸣,不过创作古诗词的人,却往往是那些孤独的灵魂。他或许意气风发,或许天马行空,或许落寞成伤,但不管怎么样,没有人可以在文学国度里帮到他,他只有默默拾起字句,雕砌自己的诗意王国。

然而,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历史上也存在一种叫做“连句诗”的体裁,每人写一句或两句,由多人组合而成的一首诗。连句诗一般被认为是游戏诗体,即在酒席或宴会时的一种文娱形式,多为即兴应景之作,因此大多水准不高,少有流传后世的佳作——除了这一首除外。

汉武帝元鼎二年,刘彻起造了一座宴乐建筑,以香柏为梁,故名为柏梁台。元封三年,柏梁台顺利完工,刘彻在此宴请百官,并相约写诗助兴,规定: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且能作七言诗者,可以坐于上席。尔后,刘彻首先起了一句七言诗:“日月星辰和四时。”

接下来由亲王、大将军、丞相等按官位高低每人接一句,但必须都用皇帝所作第一句的韵脚。由此,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首连句体诗《柏梁台诗》。然而好景不长,汉武帝太初元年,柏梁台被大火烧毁,这首诗便成为了柏梁台唯一的纪念。古代学术界认为,连句诗是中国七言诗的源头,而此诗又是连句诗的鼻祖,因此其文学价值更加珍贵。

这首诗的作者之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包括卫青、公孙贺、郭舍人、东方朔等。然而清代以后,学术界对于《柏梁台诗》的年代、作者甚至内容的真伪问题都产生了质疑,至今都未解决。最早提出伪作的学者是清朝初期的思想家顾炎武。

顾炎武的思路很清晰:由于《柏梁台诗》每一句均有出处,均标注有官职和作者,他就从这些官职和作者入手,证其之伪。比如,经过顾炎武的考证,第二句“骖驾驷马从梁来”的作者梁平王,早在柏梁台修建之前就去世了,又怎么会参加七年之后召开的柏梁之宴呢?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汉武帝刘彻曾于太初元年对官职名称进行过一次大的改动:内史,更名为京兆尹;典客,更名为大鸿胪;郎中令,更名为光禄勋;治粟内史,更名为大司农;中尉,更名为执金吾;主爵中尉,更名为右扶风。以上六官,都是太初元年才正式启用的名字,也就是柏梁台被烧毁的那一年。

顾炎武的证据无非就是官名不符合年代,但这些官名都是谁添加进去的?会不会存在其他的版本?所以,以为其诗不伪的学者建议将妄添的官名与人名删除。比如,“梁王”假如不特指梁平王,那么汉武帝时说不定也有其他的梁王存世呢。

还有学者考证指出,《柏梁台诗》的最早来源可能是《东方朔传》,即班固所写的文章,他记载这件事自然是以自己当时所在的朝廷为基准,因此出现年代官名不相符合的情况并不足奇。迄今为止,伪作论稍占上风,但我们也不可就此忽视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不知大家认为《柏梁台诗》是真是假?

 

附《柏梁台诗》

日月星辰和四时,(汉武帝)

骖驾驷马从梁来。(梁平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

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石庆)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卫青)

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倪宽)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周建德)

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刘安国)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尉路博德)

总领从官柏梁台。(光禄勋徐自为)

平理请谳决嫌疑,(廷尉杜周)

修饬舆马待驾来。(太仆公孙贺)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壶充国)

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王温舒)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张成)

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中尉豹)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盛宣)

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李成信)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

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陈当)

蛮夷朝贺常舍期,(典属国)

柱楷樽栌相扶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

走狗逐兔张罘崽。(上林令)

啮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

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