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海桑田话胡村李法家

(2022-04-09 17:20:18)

沧海桑田话胡村

李法家

胡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襄陵镇。

襄汾县西北隅的姑射山脚一带,地势虽然稍高,但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自古就有多处泉水涌流,如景村娥皇泉、西阳村女英泉、薛村九色泉、浪泉村泺泉等。这片地方山青水秀地肥水美,传说帝尧曾将两个女儿派到这里结庐而居,受稼穑之劳,习纺绩之艺。娥皇泉、女英泉因此得名。当时这几股泉水择低东流,在现在的胡村一线汇聚于低凹的小盆地内,蓄集成湖。湖泊面积不大,但湖水浩淼,碧波荡漾,鱼跃虾戏;湖岸绿树丛丛,芦苇荡荡。禽鸟或涉浮于水上扑食,或栖居于树丛芦荡中息宿,或盘旋于天空中遨游,堪称禽鸟的天堂。山影倒映水面,湖光水色美不胜收,遂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沧海桑田,随着大自然的变迁,地壳升高,湖水流溢汾河,湖泊不复存在。而这方水美土肥的地方,人们开发迁居,逐渐形成村落,近湖者名日“湖村”,后演化为“胡村”。双凫村一带地形稍高,当为湖畔芦苇丛生之地,芦苇荡中栖居有一种类似野鸭的水鸟名“凫”,这种水鸟有着双飞双栖的恩爱习性,村落自然就以“双凫”命名。泺泉涌流处形成的村落那必然叫“泺泉”无疑了。由于襄陵一带人们语言中ang”、”o”不分,把狼叫”luo”,把场叫“chuo”,把娘叫“nn e”,按国语标准“泺泉”,就应是现在的“浪泉”了。

关于胡村一带古时候是湖泊的说法,不是凭空想象捏造而来,应是有据可考的。证据之一是史书记载,在龙门未凿之前,汾河是一串串盆地串河流的洋洋水域,胡村东临汾河,古时候为串河流的湖泊,应是可能和可信的。证据之二是,经过几千的地壳变化,现时的胡村、南柴等村还有水库,足以证明这里自古地势低凹,可以推测这里就是湖泊遗址,虽湖泊不复存在,但留有湖名存世。证据之三是,“旧襄陵县志中有‘湖村’村名记载”。村名应该与湖泊有关,因湖而名。星转斗移,天变地化,湖水消退,‘湖’也消水为‘胡’。还有一项重要物证就是有2000多年传统生产历史的芦席。芦席也称炕席,是旧时每个家庭土炕必备的铺垫之物,以芦苇经杆编织而成,具有防潮隔湿、坚韧耐用的特点,襄陵当地人叫做“垫(ti a n)”。姑射山脚一带既多泉流又有湖泊,泉野湖畔必然生长喜水之芦苇,词书上说,芦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面,茎中空,可编席。编席当地人俗称“打垫”,浪泉一带自古以来就是炕席的传统生产之地,从割苇、破篾、编织,有着整套的工艺流程。有专业编席为业者、也有农闲业余编席者,其产品远销至省外。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变化与提高,现时大多数家庭废弃土炕以床代之,防潮铺垫的炕席失去了用武之地。为了发展经济,当地人对姑射山域胡挖滥采,到处是石场、灰窑,工厂林立,深井遍布。原自然生态惨遭破坏,地下水资源濒于枯竭,作为炕席生产原料的芦苇,也失去了最后的领地而绝迹。新兴的产业埋葬了传统产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芦席业因一无原料二无用途,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寿终正寝。

以上四点佐证着湖村变为胡村的演化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