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贾学平/搜集整理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贾学平/搜集整理
按:藐姑射山,在山西晋南。《逍遥游》中的原文是这样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姑射山不是孤零零的一座山头,而是指包含了北起汾西南部、南至新绛、稷山北部,横跨了隰县、洪洞、蒲县、临汾尧都区、襄汾和乡宁的吕梁山南麓的整个崇山峻岭地区。
汾西县北姑射山
姑射(音夜)山位于汾西城西部边界,距县城30公里,海拔1890.8米。是姑射山的最高之处,最北之端。汾西姑射山风光绮丽,四季宜人,山峰叠翠,树木葱茏,鸟鸣泉泠,松涛啸吟,大片的原始森林展现了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春秋时节登高揽胜,可壮观天地一消胸中块垒。夏季清爽宜人,是避暑的胜地。
北姑射山在汾西县城西60里处,也叫青山,现在也已被开发成了著名的姑射山旅游风景区。景区南北横跨20里,东西6里,主峰老爷顶海拔接近2000米,一峰突兀,破雾断云;杈桠九支,如九龙环绕,奇绝壮观;登高远眺,峰峦叠嶂,碧波绿浪,云蒸霞蔚,恍若仙境;行走其间,树高林密,古木苍天,小鸟叽叽,流水淙淙,古意悠悠,韵味幽长。其间的老爷顶很早以前就建有以真武殿为主体并辅之以戏楼、看厅、韦驮楼、文殿、圣母宫、铜殿、玉皇楼等古典建筑群,在祥云仙气的缭绕下,恍没惚现,俨然天上人间。过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身处天庭云海,滤尽凡世俗事,与神仙共处,同天帝并立,那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这里众多的祠堂庙观与百十尊价值连城的碑碣石刻共同构成了“飞檐屿其霞举,广厦郁以云布”的绮丽壮观景象,成为汾西、蒲县、隰县、交口四县历代居民、信徒虔诚朝拜的三教圣地。
隰县小西天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姑射山脉的凤凰山之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初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寺院依山叠造,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加之寺院所藏传世罕见的官版《明永乐北藏》,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
尧都区姑射山
姑射(yè)山又名石孔山,位于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姑射村,距临汾城西35千米,方圆40平方千米。姑射山,属于吕梁山脉,以沟壑纵横,地貌奇待堪称晋西南第一大峡谷。南北两处仙洞相呼应,两洞中间横卧一条深达50米的壕沟,也即峡谷,沟南称为南仙洞,沟北称为北仙洞,两洞间深沟隔断,无法逾越。
姑射山相传为尧夫人鹿仙女诞生地,因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语而出名。这里山势奇险,环境幽雅,仙洞创建于唐武德年间,历代曾修葺扩建,现有建筑40余处,共有房屋庙堂120多间,石窟洞70多孔。亭、台、楼、阁,大小殿宇,多数依山背洞,靠崖面沟,就势构筑。奇峰异洞,苍松翠柏,青山环抱。其间一条数百米深谷,南北仙洞巍然对峙。仙洞的道观建筑最早建于唐武德年间。南北仙洞又建起一些佛家寺庙与原有建筑相间杂陈,使姑射山成为三教九流汇聚之地。
姑射山由姑射神女为民射虎的传说而得名。姑射山山势陡峻山体为土石山。其中南北仙洞是姑射名胜的精华。南仙洞位于西侧崖间,北仙洞建在东侧山腰。在多种动物资源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珍禽黑鹳鸟和褐马鸡。
襄汾龙澍峪风景区
距豁都峪西北10余里,就是著名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龙澍峪旅游风景区。龙澍峪坐落于黄崖村西的姑射山东麓,乡人俗称活埝峪。这里林木回旋,曲径通幽,山清水秀,风景怡人。尤其是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古典建筑绵延成群,各种神庙祠宇多达130余处。诸如东岳庙、灵官庙、真武庙、十王殿、华佗庙、赵元帅府、关帝庙、地藏王殿、冥府、老君炼丹洞、梳妆楼、三皇庙、土地庙、子孙神庙和水龙洞、火龙洞等等。这些难得的古代艺术建筑,或横空出世,直指云霄;或犹抱琵琶,半遮半掩;或脱俗清丽,秀美婉约;或气势雄浑,肃穆庄严。还有十分珍贵的摩崖石刻如珍珠般散落景区各处,真、草、隶、篆,互相映衬,苍劲不乏婉约,庄重不失潇洒,置身其中,仙风习习,古韵依依,恍若梦境。
史载,龙澍峪原叫“龙斗峪”。民间传言,东海龙王派水龙与火龙到人间行云布雨,调节旱涝。旱,水龙施雨;涝,火龙喷火。两条龙飞临古襄陵县(现襄汾襄陵镇)黄崖村西,见山色祥瑞、风调雨顺,干脆就长卧于山谷之中“呼呼”睡起了大觉。时辰久了,你伸伸懒腰我蹬蹬腿,互相磕磕碰碰,引得彼此大怒,于是发生激烈打斗。“龙斗峪”的名称由此而来。这一番打斗直搅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一下惊动了西天佛祖。佛祖震怒,遂派龙澍菩萨降伏了二龙。乡人传言,龙澍峪中的水龙洞和火龙洞就是二龙当年蛰伏的巢穴。
元初的著名诗人、大书画家赵孟頫,游览龙澍峪时,被天桥一带的仙风云气“薰”得飘飘然,神清骨爽,如痴如醉,遂挥毫叹曰:
天门高处两仙桥,飘渺白云手可招。坐隐渐薰毛骨爽,翩翩鹤下羽招摇。
《襄陵县志》云:“三磴山在襄陵县西南一十五里。其山九十余里,其形三磴,其北有龙斗峪,内有龙澍神祠。姑射自西北蜿蜒而来,平其支,石孔其阳,三磴其钩带,故曰‘姑射’耳。”
龙澍峪往北有景村、西阳的娥皇、女英泉,薛村的九色泉。
龙澍峪再往北,就是古代曾名声赫赫的龙祠。龙祠是祭祀龙母和龙子的寺庙,创建于唐,元时增修,明清两朝又予补葺,现存山门、过殿、中殿、后殿等。龙祠以龙祠泉而闻名于世。这里群泉争涌,如蜂房蚁穴,汩汩而出;四周渠道纵横,密如蛛网,润泽灌溉了附近万亩田陌,素有“北泽临汾千顷地,南润襄陵万亩田”之誉。
明人乔宇在《姑射山游记》中说:
有泉自山下东流,经祠南,跨建水亭,其规制垲爽宏丽。水气林光,明风艳日,皆纳而有。二君觞予于亭上,临风赋诗。复移席山半,即发源所。泉抱山麓而出,纷纷的的,如星拱然。予命仆夫穴盖一石,聚石而计,有百十余穴。流珠喷玉,皓然清莹,并归在渠,溉襄陵西北之田四十余里,而东入于汾河。予与二君依山盘踞而坐,东望遥川广原,陀陀遂遂,林树如纂绣缀锦,贞脆相杂。徘徊谈笑,薄以归,宿于襄陵之察院。泉流潺潺,声于榻下;且木竹之胜,宛如江南。煎茗赋诗,一夜几不能寝。
龙祠泉之清丽脱俗,之优雅婉约,之静谧幽深,婉然若现。
原襄陵县有八大景观,其中姑射山麓占有三景:“平水拖蓝”、“龙澍双阙”、“三嶝云峰”。
襄汾县中姑射山
“中”姑射山是襄汾县城西面古城镇盘道、侯村之间的桃花洞山(一名鹿女洞山),据万好收先生考证,这里才是姑射山名称缘起的所在,是上古时期羡煞列子、庄子等文人墨士和诸方神明的“姑射国”,但长久以来,保护不力,无人开发,遂被仙洞沟等地抢了“真身圣名”。据万先生说,古城西南横贯汾河的汾阴山(即汾阳岭),同南姑射山相环绕的以北古城镇地域,就是《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述姑射国在“海中,西南,山环之”要地。
《山海经》所谓的“海”指北海,这一点可以通过查阅《山海经·海内北经》卷十二得知“海北山南”。庄子《逍遥游》一文也说:“北冥有鱼”;河洲,古人谓黄河流入海中形成的小块陆地;“国”在西周时期或更早时期,与邑同义,指人们居住的地方,《说文》中解释:“邑,国也”。姑射国也就是姑射人居住的地方,即上古时的部落,现在的村。
襄汾古城镇地处姑射山豁都峪、三官峪横积扇缓坡平原,远古时,豁都峪处在龙门未开、吕梁未发,黄河浩渺洪波从孟门入晋横穿古城的黄河古道重地。那时,这里山高林密,四季分明,山水相依,禽兽繁多,是临汾盆地南端,又是黄河滥流入汾汇聚成海河的要地,正是人类早期赖以栖居生存的绝佳场所。它西南有西姑射山和南汾阴山环绕,南部就是横贯汾河的汾阴山,东面则是连绵起伏的东鸡鸣山,北方则是汾河水和西北侯村豁都峪黄河水流入的海口通道。由于该海地势越往北越高,汾河水和黄河水流到这里越聚越多,遂形成了以古城为中心的海域,亦即“北海”。该海南崖汾阴山距古城35里,北至襄陵北界也是35里,东鸡鸣山和西姑射山约宽40里,姑射国(古城)恰处海里中心位置。所以《山海经》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那巍峨耸立、绵延起伏的姑射山,就位于洪水汹涌的的大海中,姑射国在海中,是属于姑射山系的豁都峪、古城地带。它的西南被西姑射山和南汾阴山蜿蜒环绕。
《太平县志》云:“姑射山在县(现襄汾县汾城镇)西15里,自北而南亘抱邑境。”始建年代无考的原太平县城鼓楼,即现在的汾城鼓楼西侧最上方还雕刻着“西望姑射”四个大字。清邑禀生李嵩萼在其《姑射山南北二洞记》中也是言之凿凿:“太平邑西20里许,有山曰姑射,为一邑右屏。”
据说,唐尧时代,豁都峪、古城一带狼吟虎啸,野兽虫豕成群出没,居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此时,一名为鹿女、住在姑射山桃花洞的女侠挺身而出,挑起了驱逐群兽的重担。她聪明善良,又艺高人胆大,率领附近民众磨石为器,曲木为弓,对狼虫虎豹进行了不间断地围捕追杀活动,群兽逃的逃,死的死,伤人事件骤然减少。为防止那些逃入老林的恶兽再次返回害人,鹿女又派人在豁都峪口昼夜站岗值班,监视守卫,终保障了一方平安。当地百姓感念于她机智勇敢,心地善良,为民消灾,功德无量,特尊称她为鹿女姑姑,并把她的事迹演绎神化,传得沸沸扬扬。鹿女的丈夫叫焦变,二人生有一女,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鹿仙女。鹿仙女天生丽质、聪慧迷人。当时尧王得闻,前来寻访,一见惊为天人。二人互生爱意,遂携手入桃花洞(即鹿女洞)成就了百年之好,并由此暗结珠胎,生子丹朱。姑射山的神话故事也就此和尧结下了不解之缘,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这一带。这一传说和仙洞沟流传的“洞房花烛夜”大同小异,唯不同者,少了些许神话内容,但对鹿仙女的身世有了更确切的说法。
姑射山的名称也是从这则故事中鹿姑射杀虫豕野兽的传说中演绎而来。古人曾赋诗一寄幽情:
昔日曾闻姑射山,仙人从此散媥斓。飞来霞际拖红袖,遁去崕前落翠钿。
阆苑花间云五色,瑶池月下水万湾。祗今野树空烟锁,洞口清凉任往还。
乡宁云丘山风景区
临汾人总把仙洞沟当做姑射山,其实,仙洞沟只是众多姑射山系的一景,而且还谈不上最好的景观,把庄子先生的寓言用到这里,对后人的无限想象力,是个不小的打击。
“藐姑射之山”的精华在乡宁、新绛和稷山交界处的云邱山。
在云邱山遗存的诸多历史文献中,称它为“姑射山”的随处可见,俯拾即是。譬如稷山和新绛两县历代记载的著名景观“姑射晴岚”就都在云邱山上,再譬如《吉州乡宁县姑射山多宝灵岩禅寺重修宝塔记》记载:“马头山之西北有山,曰姑射。峰峦气色,松柏齐天,古有石洞,乃多宝如来之所应世也。”
云丘山坐落在吕梁山南端河汾的夹角地带,危崖绝壁,峰峦叠嶂,绵延起伏达210平方公里,古名“昆仑”,俗称“北顶”,享有“河汾第一名胜”之美称。古人曾这样描绘她绮丽壮观的景色:
大峰小峰牵瓜蔓,无数儿孙罗膝前。
这里古木苍天,林荫覆盖,曲径通幽,流水潺潺;这里飞檐斗拱,漫山遍野,名胜古迹,触目皆是;这里伏羲画卦,女娲造人,帝尧访仙,羲和观天;这里老君炼丹,玄武升天,龙门滥觞,三教纷然。这里有全国规模最大、最有观赏价值的季相观叶植物枫叶山、柿子林,秋季到来,红叶漫野,层林尽染。这里全覆盖式的植被像是从天庭宫阙里不慎掉下来的一块披锦纂绣的地毯,祥云缭绕,仙气弥漫。这是一座清幽秀丽的自然之山,有着最原始的森林之貌,多达2300多的树木种类,让游客仿如进入了南美的热带植物王国,而多达数十多种国家2级植物、2000多种的中药材,和无数奔波嬉戏于其间的金钱豹、野猪、山羊、马鹿、狍子、麂子、山狸猫、兔子、黄鼠狼、狐狸、猪獾、松鼠等更让我们感喟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云邱山峰高林密的自然风光虽然奇绝诱人,但她深沉的文化底蕴更让我折服。在这座山林的几乎每一处,都迸射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熠熠的光芒。
在鸟鸣水绕的中和广场上,我们能看到神秘玄奥的太极图,能看到主石雕关于伏羲和女娲的人首蛇身交尾图,这是我们东方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每一个稍微懂得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在此唏嘘不已,喟叹良久。
云丘山自然景观独特奇异。海拔最高处玉皇顶1629米,相对海拔近千米,是晋西南的最高巅峰。上古时云丘山亦被称为昆仑,曾是羲和观天测时的地方;春秋战国时庄子笔下写到了姑射山,云丘山当属姑射山的最高山峦。景区内峰峦叠嶂,乔灌丛生,淫羊藿、威灵仙、穿地龙、五味子、五倍子等名贵药材随处可见,还有矮牡丹、野大豆、翅果油树等珍稀植物;山泉流淌,鸟鸣兽藏,金钱豹、褐马鸡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时有出没;更有奇特的是这里还有罕见的反季节冰洞和男女生殖器的象形山体。最为引人入胜的还不是这些,是攀登云丘山没有丝毫的压抑感,从下至上都行走在高高的山脊上,回首一览众山小。尤其是到了玉皇顶,俯瞰身后走来的路径,竟然是一条巨龙,顿生乘龙腾飞的豪爽感兴!
云丘山的道教建筑很多,有五龙宫、八宝宫、玉皇顶、祖师顶、玉莲洞等大小庙宇十余座,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悬空阶梯、崖壁栈道和稀有的古人活动遗址;还有抗日战争阵
亡将士纪念碑,以及名间流传的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
新绛姑射山老凹沟风景区
姑射山景区位于新绛县城北20公里,泽掌镇政府北5公里,吕梁山石门峪北向岔谷内原老凹沟旧址周围,占地面积3600余亩。东紧邻临汾市乡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华灵庙抗日纪念馆,西北遥望云丘山景区,东南紧接清廉洞景区。境内现存唐太宗李世民屯兵遗址、古盐道、粮道和华灵庙战役的战壕、防空洞等遗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新乡公路穿过景区门口,交通十分便利。
姑射山景区自然景色优美。老凹沟一带姑射山的卫星鸟瞰图形似一个从天而降的巨掌五指,暗合金木水火土,五行龙脉,安定乾坤。山内井沟、东沟、西沟、教马沟、皇屯沟、槽板沟等沟连沟、沟套沟。山上沟内植被良好,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金秋满山红叶,冬日白雪皑皑。奇石鬼斧神工,怪洞引人入胜。山泉甘冽,地河长流,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村落现有九户十院,九户人家原始古朴的石窑依山而建,上下台阶相连,左右院落相通,形成神秘的元宝形状,有“元宝村”的美名,史家祠堂大门正好位于元宝心。整个景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远离喧嚣,实为天然氧吧、宜居胜地,具备了国家5A级景区的自然生态条件。
姑射山景区人文历史丰厚,神奇神秘令人神往。姑射山是道教名山。《庄子·逍遥游》记载的姑射女神成仙之处。除此之外,景区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屯兵处、唐朝名将史大奈故居及华灵庙战役遗存处。老凹沟至今仍有诸多关于李世民在此屯兵的传说,如李世民及其夫人当年的住处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秦王洞”、“东宫”、“西宫”,当时屯兵藏兵的“皇屯沟”、“藏兵洞”、操兵演练的“练兵场”、警示教育士兵的“禁闭室”、“改过田”、训练战马的“教马沟”等至今还有保留,还遗存秦王七星宝剑、隋唐钱币、碗筷、木梳等珍贵实物。
目前,姑射山景区已经拓宽了进村道路,修建了唐代风格的山门和简易停车场,完成了山泉进村,初步修复了村庄5处窑洞建筑和史家祠堂。
大禹治水龙门山
山西省河津市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位于姑射山最南部。
这座山堵塞了黄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此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大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 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因此,起名龙门山。
——贾学平话说“山”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