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853
  • 关注人气:1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襄汾县的古桥梁  贾学平/搜集整理

(2017-12-24 16:11:18)

襄汾县的古桥梁

贾学平/搜集整理


洪济桥

洪济桥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南关泻洪河道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桥上建有桥廊。古为汾城通往赵康、新绛之要道。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桥廊木柱易为石柱。民国9年(1920),加固翻新。为单孔石拱,长17.7米,宽9米,拱顶填砌2.1米,河床至拱顶5米,跨径5米。桥孔两端石刻龙头龙尾,桥廊石柱16根,廊中悬有洪济桥木匾,上款为中华民国九年七月重修,下款为不其纪泽蒲题。现保存完好。

国士桥

国士桥又名豫让桥。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蒙亨村南沟,传为战国时期豫让刺赵襄子之处。始建年月无考,明清两代多次修葺。桥宽8米,高21米,泻水孔高15米,东向入水口护坡高6米,跨径43米。两旁石栏柱顶各雕狮头,桥四角各雕石狮1尊;桥拱东面嵌龙头,西面嵌龙尾;桥上建木石牌坊。为河东地区南北交通重要桥梁之一。

飞虹桥

飞虹桥俗名义店桥,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南辛店乡福寿村(原名义店村)。木结构,横跨福寿村南涧河,为河西地区南北官道主要桥梁之一。因桥上走廊凌空飞跃,宛如雨后彩虹,故名。始建于元延三年(1316),以后迭经修葺。桥身无柱无拱,从下仰视,四角各悬粗木1,通面数排短木垂空,上有细木斜撑,交织为三角形,使桥身压力全部抵于悬柱与侧崖之上。桥面青石铺砌,廊北端悬襄陵县长李世佑手书飞虹桥匾额。民国29年四月初一(194057日),晋军6141438连与日军作战时,将桥烧毁。

晋桥

晋桥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襄陵镇北门外北街村,因桥跨晋水而得名。始建于宋嘉祐六年(1061)。3孔石拱,长30米,宽7.7米,拱顶铺填砖0.8米,拱碹雕砌石质龙头。明嘉靖年间,覆以过亭,围以边栏。清顺治九年(1652),新建通廊11间,51根木柱排列两侧,巍然壮观。桥廊于民国27年(1938)被日军烧毁。1960年,桥面铺沥青,两侧围石栏。为临新公路主要桥梁之一。1998年临新线改道。2005年为北街村南北通道之桥。

通惠桥

通惠桥又名古关桥,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古城镇北街与京安村之间豁都峪涧河上。明弘治五年(1492)建。弘治十四年(1501)夏大水冲圮,当年修复。桥长62米,宽7米,台高0.8米,5孔石拱,跨径7.4米,拱券4.4米,厚1.2米,迎背水面均有分水尖。桥面砖砌护栏,高1米,中有石柱。桥南端左右护栏各有石狮一尊,北端左右分刻龙偃虹飞柱流拱翠,拱券有石雕动物头像。

望汾桥

望汾桥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政府东部,东关村东约100米,明清建筑,石桥,东西走向,桥宽5.5米,全长67米,高度4.2米。传说明成化年间,汾城西疙瘩毛家有一个9岁儿童随母亲陈氏在7月的一天,赴陈氏娘家陈郭村省亲。下午,娘儿俩返回五龙庙东的涧沟时,不料涧内洪水大发,娘儿俩只好往北,从北关绕道返回西疙瘩,这样一来多跑了三、四里的冤枉路。9岁的毛XX发誓说,有朝一日,飞鸿腾达之后,定要在此建一座桥。后来,毛XX功成名就,官拜河北大名府知府,后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在此建砖桥,并命名“望汾桥”,以表达不忘汾水河畔的陈郭村之意。望汾桥为东庄、西村、义顺、西李等村与汾城之间的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传说故事由刘春澍老师提供)

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景毛乡柴王村西南50名处,南北走向,全村54.2米,宽4.25米,三孔不等跨,中孔净跨7.38米,高4.6米,边孔净跨6.1米,高3.77米,拱形为砖劵,其余为条石建筑。桥两侧现有14根望柱,上雕花鼓、南瓜、桃等图案。该桥为研究当地水文资料、桥梁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遗爱桥

遗爱桥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邓庄镇邓庄村东南,相传为西晋名人邓攸(邓伯道)建造,后多次修建,半圆拱三孔砖桥,南北走向,桥长15.3米,宽5.65米,桥孔净跨1.5米,高约1米,桥拱嵌有石兽等。

九公桥

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历史沿革

以地理位置和所跨河流而得名,原为南靳村和北靳村的九位老人主持修建,故此得名。

九公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原为土桥。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南靳村将南半段改建为石桥。九公桥至今尚可使用。

地理实体概况

九公桥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襄汾县南辛店乡北靳村西南、南靳村正北方,系两村共有之桥。南靳村募资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将南半段改建为石桥,单孔石拱,跨径4米,桥上9米,宽6米,高7米。北段(北靳村)仍为土桥,雨季时多有毁坏,经多次修䇯,现尚可以通行使用。

九公桥为汾西诸村民以及车辆南北通行的必由之路。

附《襄陵县新志》第二集362页记载

九公桥在县南,北靳村西南、南靳村正北方,系二村共桥,创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原系土桥,由南靳村募资于民国三年将南半段改建石桥,为汾西诸村南北必由之路。北段为土桥,夏月时见塌怀,行人多感不变。

 

 

襄汾县古桥梁基本情况表

6—1《襄汾县志》

桥名

创建时间

方位

重修时间

结构

现状

望汾桥

1491

汾城镇东

180918601866

栏无桥存

汾阳桥

(原名广济桥)

1488—1505

汾城镇西南

1965

完好

广济桥

1657

柴王西南

1860

完好

会济桥

无考

汾城镇南

179218081965

完好

通善桥

无考

古城南关

1601162717951881

已毁

贾罕桥

无考

贾罕西

18751909

砖石

残存

雷水桥

1144

古城南

 

已毁

高石桥

无考

襄陵镇北

1965

尚好

万安桥

1843

东彭北

 

桥基存

利涉桥

1802

北膏腴东

 

新桥代

通惠桥

1815

德西毛北

18241860

桥基存

九公桥

1753

南靳正北

1909

尚好

洪济桥

1183

汾城南关

1920

完好

国士桥

无考

蒙亨村南

清代

砖石

尚好

飞虹桥

1316

福寿村南

 

木石

已毁

晋  

1061

襄陵镇北

1652

桥基好

通惠桥

1492

京安村南

1501

完好


有关襄汾古桥梁的诗句


晋桥梅月·李咨(明襄陵县令)

漫传梅月间时奇,三载依稀入梦思。

圆处每凭冰鉴影,开时常藉雪霜姿。

谪仙把酒应曾问,和靖当年亦未知。

惆怅双清今寂寂,一竿青旗画桥西。


题晋桥·乔运闳

接城几武石桥拖,一道长虹跨碧波。

楼市疑从海上见,轮蹄宛在画中过。


飞虹雨霁·李咨(明襄陵县令)

迤逦长桥拟螮蝀,往来人在画图中。

夕阳半落横清涧,宿雨初收插碧空。

题柱固难司马氏,乘舆巳陋郑人功。

何须驱石到东海,天下车书正会同。


伯道古居·李镗

零落村墟伯道居,高名千载晋尚书。

依稀遗爱桥边柳,却讶当时系子初。


国士桥(豫让桥)·王士正

国士桥边水,千年恨未穷。

如闻柱厉叔,死报莒敖公。


——贾学平话说“桥”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