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义店村和无姨村的故事 马玉胜 贾学平
(2016-03-18 10:49:24)襄汾县义店村和无姨村的故事
马玉胜
两村概况
福寿村(原名义店村)位于省道临夏公路沿线,北邻南辛店村,南接古城镇京安村,东与无姨村相邻,西与北贾村相接,全村420户,人口约1665余人,总土地面积5089亩,其中耕地面积3313亩。
福寿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落,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葵等农作物。同时,大力发展养殖梅花鹿和獭兔业,该村养殖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发展养殖业将成为带动本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
无姨村亦分别于福寿、司马、西徐等村相邻。在新农村建设中,无姨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修建文化广场一个,面积达2250㎡,并修建了凉亭,配置了篮球杆等体育器材,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硬化面积约达11000㎡,大街小巷现正在硬化中,广场以及主街道的绿化工程已完毕。
无姨村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现有蔬菜大棚14个,其中暖棚8个,春棚6个,总占地面积约20亩;苹果树约90亩。养殖业方面主要以养猪为主,现有大型养猪场1个,中小型养猪场12个;养牛场3个。
福寿、无姨两村民风淳朴、邻里和谐、环境优越,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地,发展工业、种植业条件优越凸显。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正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寻求、探索可利用因素,为富村富民奋力拼搏、开拓创新。
据《襄陵县新志》第一集15页记载:义店:庄东有堡,今改称福寿村。
据《襄陵县志》第一集16页记载:无姨:相传帝舜子商均认母处,故名,有碑记。
据《襄汾县志》(2011年版)55页记载:
福寿、无姨:相传舜王为母寻找失散的妹妹,未找到姨母又念家中老母,昏倒在地,被一位开店的仁义掌柜所救。后舜王褒奖其开店为“义店”。居民渐多成为村,称“义店”,即今福寿村,义店村东即无姨村。
据《襄陵十景观·飞虹雨霁》中记载:福寿、无姨(舜王为母寻找失散妹妹的地方。福寿原名义店,义店东即无姨村)
义店、无姨村名的由来
远古时期,尧都平阳一代经常遭受洪水的肆虐。有一年又遭洪水,慌乱的人们拖家带口四处逃散,其中有姐妹二人,自小父母双亡相依为命,不幸在逃难中失散。姐姐悲痛万分,四处寻找未果,抑郁成疾。她的儿子长大成人,是一个大孝子,看到母亲思念妹妹积郁成疾,心里非常着急,决心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姨母以了母亲心愿。他辗转周折,千辛万苦终于打听到姨母的下落,当他兴冲冲来到姨母门前时,得知姨母已经去世。他如五雷轰顶,当时昏死过去,幸被路边一小、店掌柜救醒。这“代母寻姊”的年轻人就是后来尧舜禅让的接班人舜。舜继位后,为报答小店掌柜的救命之恩,便褒奖小店为“义店”。后来,人们便将这个小店所在村称为“义店村”。把舜王姨母逝世之地称为“无姨村”。
义店村改名福寿村
义店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位于原襄陵县与太平县的官道上。有一位老农在此开了旅店,方便来往的旅客吃饭住宿。
相传舜王落难时,为母亲寻找失散多年的妹妹,一路艰辛,穷困潦倒,未找到姨母又念家中老母,昏倒在地,被当地一位开店的仁义掌柜所救。后舜王登基大位,不忘在困难之际,对自己有恩的开店老农,敕封该店为“义店”。后来,居民渐多成为村,便叫做“义店”村。
相传不知何朝何年,义店村出了一个贵人,在朝中当大官,春节过年回家省亲为父亲祝寿,在自家大门写了一幅春(寿)联:
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
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
横批:千秋万世
大官人高兴之余,邀来村中老者和管事之人,自作主张要更改村名,说道:义店村名不好听,开旅店乃下九流,不能大福大贵,为了咱们村千秋万世,多出大官,我决定,取我家大门上的上下春(寿)联的首字,就叫做“福寿”村。村中老者和管事之人,碍于大官人的面子,只得屈从。
村名虽然改了,人们并未忘记义店的村名。至今“义店”与“福寿”齐名通用。
义店村的飞虹桥
诗曰:天际虹飞,鬼斧神工悬险处;
义店村的飞虹桥位于义店村南,桥跨越在深约六十多米,宽约十余米的东西大沟之上。远眺桥身,腾空而起,雨后天霁,形似彩虹。“飞虹雨霁”乃原襄陵县十大景观之一。
飞虹桥为纯木结构,桥上建有元宝顶的桥棚一座,该桥建筑奇特,乃我国建桥史上的一大奇观。老百姓常说“义店桥鲁班造”,文人墨客多有描述歌咏记载。
义店桥是旧时襄陵县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南来北往,南抵秦蜀,北达京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惜于1938年2月,日寇侵境期间焚毁。
附:明·襄陵知县李咨的诗《飞虹雨霁》
迤迤长桥拟蝃蝀,往来人在画图中。夕阳半落横清涧,宿雨初收插碧空。
题柱固难司马氏
附:清·襄陵名人卢秉纯的诗《飞虹雨霁》
桥名奇幻竟如斯,四字源流村牧之。雁齿排成空外望,鼍梁驾入画中诗。
神工鬼斧高悬处,海水天风下听时。虚步都能归实际,公般元妙几人知。
尧王、鹿仙女、丹朱与无姨村的故事
在神居洞旁的半山腰里有一个石洞,名叫鹿仙女洞。洞中塑有一尊仙女座像。传说,这个洞曾是鹿仙女居住过的地方,座像就是鹿仙女。
相传,姑射神女重返人间以后,按天廷指令,白天为鹿,黑夜复还人形,与焦变亲密相处,在鹿沟生活,享受着人间的天伦之乐。
—年之后,姑射神女生下一女孩,焦变夫妇非常珍爱,竟然忘乎所以地在白昼团聚。共话喜悦之情。不料又被黑虎仙闯见,二次在天帝跟前告她“违犯天条“之罪。天帝大怒,再次派黑虎仙来仙洞捉拿姑射神女。为什么黑虎仙竟如此嫉恨姑射神女呢?原来这黑虎仙就是当年作恶的黑额虎王,因得仙洞灵气,得道成仙,才抛下虎子虎孙混人天界。后来,偷下凡间领着她的九个虎子为非作歹。姑射神女为民除害,将黑虎仙斗杀在鬼门关下,他才留下—具虎尸,真身返回天廷。此后,便对姑射神女怀恨在心,暗里使坏,伺机报复。
这一日,她驾着黑云来到姑射仙洞的鹿沟,不容分说,挟了神女就走。焦变抱着女婴追出门外,哭天抢地,痛不欲生。时有如意沟老道深为这对夫妻的遭遇不平,及时赶到鹿沟来,怕他父女再被黑虎仙所害,便带焦变父女隐入林密探处。从此,焦变潜心修道,超世脱俗,不知所终。
后来,姑射神女的女儿长到十岁,离别父亲,同如童老道一起回到姑射仙洞居住。因她系鹿仙所生,人们就给她取名鹿仙女。待她长到十七、八岁,就独居在神居洞侧山洞中。这个洞,就是现在的鹿仙女洞。
鹿仙女跟她母亲一样,生得冰肤雪肌,貌美质面,丰韵媚态,光艳无比。每行,脚不沾尘,凌空飘逸,轻若浮云。但她并非姣弱之躯,生就一副仙风侠骨。平时,穿行在南北仙洞之间,为生炅传送火种,遇有危难之樵夫药农,常在暗中保护。一方百姓很是感激。她曾降服了一条烈性黑龙,并把他关押在“黑龙洞”里,供仙洞众仙驾乘巡游。
时值陶唐氏称王不久,十分关心牧民生活。一天来到仙洞“牧马滩”,同牧民讲论畜牧之道。忽然见空中飘过—位绝色仙女,手执火种,飘然远去。尧王看呆了,经牧民诉说,才知她是鹿仙女。年轻的尧王勤于部族万民之业,无心留意于儿女之情。可是自从—见鹿仙女后,这个印象却一直浮现在他脑海里,萦绕在他的心头。回到平阳寝宫.夜里做了—梦,梦见鹿仙女向他求婚,言白昼偶遇,一见钟情,愿与他同结芳心,共扶帝业。尧王惊醒,榻边犹留余香,心里十分惊喜。决计再往仙洞拜谒仙女。
第二天,尧王约了四大臣子,向仙洞行来。但四处寻觅,终未得见其面。后业,分头寻找,尧王独行于“如意沟”中,遥见“鹿沟”深处,出现一只梅花秀鹿,正悠然闲步于草坪之上。尧王见秀鹿俏丽可爱,注视再三,若有所思。缓步向秀鹿走去。秀鹿也不逃匿,亦朝尧王凝目良久,忽地化为仙女,寓地飘行而去。尧王已知是鹿仙女,就紧迫不舍。到一山洞口时,仙女躲在一棵松树背后,面含娇羞的神态,尧王喘吁吁的赶来时.仙女更是羞容满面。她装做用木梳梳头,又恨松树遮挡不住她的董容,气得把木梳扎在松树上,那知这一下千年古柏,拦腰劈断,至今那棵松树断处还留下木梳的齿痕。尧王一到,仙女又含羞走了,尧王仍在后面追。来到一个僻静处,猛不防谷中窜出一条巨蟒,向尧王扑来,口吐红信,眼射磷光,直把尧王吓瘫在地,正当危急之时,但听环佩叮当,芳馥郁郁.鹿仙女飘然而止,奋身挡在尧王面前。只见她慢翘食指,轻轻向巨蟒一点,巨蟒顿时浑身颤抖,惶惶遁逃而去。
这时,尧王犹自悼魂未定,只管扑地跪拜,感谢鹿仙女救命之恩。
鹿仙女慢启朱唇,命他站立.问他可是尧王?尧王连声应喏,并陈说专程前来拜谒之意。鹿仙女细视尧王,高大雄伟,仪表不俗,满腔爱慕之隋,难以吐露,顿时羞红双颊,袖遮桃腮,飘然而去,还不时嫣然回顾。尧王见鹿仙女果有情童,更难却步,又跟踪追去。
追至神居洞东南二里—个山凹处,有一块罕见的大镜石,闪闪发光,遥见鹿仙女站立其前,对着镜石装扮整容,等尧出来到跟前,鹿仙女又向东北飘行而去。尧王紧跟不舍,追到深谷细流处,见一巍峨石台,鹿仙女正在此梳妆。尧王赶到,鹿仙女早梳妆完毕,已在“梳妆台”下静立迎候。俩人在这里相叙了爱慕之情,鹿仙女陈说了愿为万民兴利,扶助帝业的心愿。尧王点头称喏。一时夕阳添辉,山景增光,百鸟和鸣,瑞气祥光充满了整个姑射仙洞。
此时,四大臣相继寻至。尧王与鹿仙女招来山神充作媒公,遂订立婚约择议佳期。之后,鹿仙女从“黑龙洞”牵出黑龙,亲送尧王一行下山。
吉日到了。四大臣陪伴尧王来到姑射仙洞,就在山洞中正式完婚。固有这个缘故,后人也将结婚新房称作“洞房”,沿袭至今,已成习俗。
是夜,仙洞神女,人间帝王,双双结鸾于洞中,说不完爱慕之情,享不尽新婚之乐。此时,对面的松树林里一峰突兀而起,状如巨烛,一簇神火骤燃于峰顶,华光四射,灿烂夺目,丹红如朱,照亮了南北仙洞。人们便把它叫“蜡烛山”。把新婚之夜称作“花烛之喜”,同样沿袭下来。
婚后,尧王与鹿仙女双双别离仙洞,同回平阳尧宫居住。每年三月,夫妇俩人相随到睡仙女峰下默祭姑射神女。后人他们凭吊站立的地方起名为“皇帝坡”。
尧王特别爱怜鹿仙女,特为她在尧官新筑了“梳妆台”。鹿仙女扶助尧王,亲务农桑,移栽“指佞草”.“设立“敢谏鼓”,道竖“诽谤木”,为尧王建功立业,使尧王的威望与日俱增。
两年后,鹿仙女生了一个男孩,就是尧的大儿子,她俩想起新婚之夜的烛火,便给孩于起名“丹朱”。
谁知丹朱出生之后,接连报来凶信,在仙洞“牧马滩”一带牧马的人被巨蟒吞食。鹿仙女大怒,她不顾生育后虚弱的身体,辞别尧王,手持利刃重返仙洞。当她赶到牧马滩,巨蟒已逃之天天,她跟踪追击,迫到“梳妆台”时,用剑刺死了巨蟒。现在仙洞的“巨蟒窟”,传说就是当年那条巨蟒栖身之处。鹿仙女斩蟒以后,顺便去到鹿沟凭吊父母共居的旧址,更加怀念受难的母亲,痛恨作恶多端的黑虎仙;恰在这时,山神又来告知她,黑虎仙唆使巨蟒作恶,扰乱尧的天下,近日,黑虎仙又多次偷下凡间,插言要加害尧王。鹿仙女一听,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便托山神向天帝告发黑虎仙的罪过。山神也气愤不平,当即就上天奏告了天帝。
天帝向山神查问了端末,答应要严惩黑虎仙,但要鹿仙女从此割断尘缘,并受天廷责罚。山神回告了鹿仙女。鹿仙女一听,直怨天帝糊涂。想到尧王及儿子丹朱,从此不能相见,顿觉心肝俱裂。想到为了尧王的安全和天下太平,让天廷为民间铲除孽仙,自己受点苦又算得了什么?便咬着牙向山神表明愿受天廷处罚。山神复赛天帝。
天帝准奏,当即派山神把黑虎仙绑缚押出天廷,压在平阳东边的山下。从此平阳东边的山就名为“卧虎山”。又罚鹿仙女不准同尧王相见,并夜夜去推仙磨吃苦。
再说尧王不见鹿仙女归来,十分想念,派大臣去仙洞找寻,多次都不见踪影。尧王亲自去找,跑道全境也不知下落。他找啊,找啊,夜里也没有回去,和衣睡在半山腰的石阶上。忽被一阵转磨声惊醒,眼前出现一个石磨,正在隆隆自转,他站起来四下查看,可就是不见人影。尧王千唤万唤,山鸣谷应,还是听不见回答。这才知道,鹿仙女受到天廷责罚,正在此推磨呢。尧王百感交集,大哭而归。
之后,尧王娶了散宜氏为妻,又生了七男二女。
丹朱长到十岁,生得十分俊秀,也很聪明。他听人说,散宜氏不是他的生身之母,就哭闹着向尧王要母亲。尧王非常疼爱丹朱.此刻,更加怀念鹿仙女,心里倍觉痛苦,只得依实向丹噪说明原委。从此,丹朱脾气一天天变坏了,对谁也不亲近,每日只知吃喝玩耍。
丹朱有一天,独自去野外狩猎,骑着马一会儿就跑了四五十里。猛地瞅见前面跑来一只梅花鹿,急忙拈弓搭箭,但见那只秀鹿就地一滚,变做一个艳丽的仙女向他翩翩而来,边行边唤:“丹朱!丹朱,我是你的生身母亲啊!”
丹朱一听,惊得扔掉弓箭,跣下马来,母于二人就此抱头痛哭。鹿仙女一边哭—边向丹朱讲说了事情的始末,最后分别时才给丹朱说:“我是瞒着天帝偷偷下凡来看你的,若被天帝知晓,那就要罪上加罪。此处不可久留,速速回去转告你家父王,叫他别牵挂我,好好为民操劳。”说完,鹿仙女脚踩祥云.飘然而去。
后来,这地方有了村落,起名就叫“无姨村”,大约是指鹿仙女无姊妹的缘故(其村就在今山西省襄汾县南辛店乡境内)。这里过去还存留一块石碑,上刻“丹朱认母处”五个阳文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