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之头
——井头村名的来历
杨颜良等人提供 贾学平整理
井头村位于襄汾县西北隅之最,西靠姑射山,西和北接临汾(今尧都区)峪里和王庄界,南面与薛村、浪泉相邻,东面和四柱、齐村毗连。
据老人们传说,古时候,井头原名叫卢家庄,卢姓人家最早在此居住。后有杨姓、李姓和程姓也迁来居住生活。卢姓人家因此地干旱缺水,迁移到中和庄、齐村等地。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人们就没法生存。为了生存,杨、李、程三姓人家,联合起来在此打井,井打了十几丈,不出水。三姓人家有些灰心泄气,不想挖了。这时,有一白衣老人劝说:“你们的井还没有打到头,到头自会有水”。他们在老人的劝诫下,继续挖土打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挖土打井,终于打到井的头上了,井果然出水了。人们欣喜若狂,想重谢白衣老人,却那里也找见。有人说,那肯定是神仙下凡指点。
村以井为名,井是村的名。为纪念神仙指点,卢家庄从此改名为井头村。从古至今,井头村家家备有水桶、扁担、水缸。水桶可装三五担水。井头村的水井的水,煮饭喷香,泡茶甘醇,洗衣干爽而弥漫清香,村人称之为“神井”和“神水”。
井头村人用砖、石板、石灰把井砌好,以延长“神井”的寿命,让“神井”永久为村人服务。他们在井上安装了打水的轱辘,轱辘上配备了大号结实的麻绳,在井上盖一井房,是井水不受风沙浑浊泥水的浸蚀。同时,方便村人刮风下雨,也能打水。夏天避暑,冬天防寒。村人在井边建有井神庙。井头村的水井到底有多深,没有人能说个准确的数字。村人们常说:“井透了,井深的到头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井头人打水时,轱辘上的麻绳要盘两个圈围还多,有时得用两个好小伙子共同招轱辘,才能把水汲上来。壮观的打水场面,加上美丽的井房,形成了一副特色的乡土风情画卷,产生了邻近村子所没有的美丽“井”观。
相传,尧是我国最早的打井人和打井祖师爷。古人打井用一把镐头,一把铁锨,一条蔴绳,两个楞子(筐子的土话),下边一个人挖,上边一个人扚,井是人工挖成的深洞。
井是一个像型字,井的异体字有“丼”、“汫”和“穽”。井中加一点或井边加三点水,说明“井中有水”。穴加井,说明“八家为井。”故有称井又称乡里、邑里、市街。离乡背井,背井离乡。因井为市,故言市井。汲水为井,划定井田。井田制古之有之。临渴掘井,凿井而饮,有了井,人们就能生存,就能形成村庄,形成城市。
井头村的另一种传说,此地原有一井国,被殷商吞并,井国人逃至今河北的邢台,建立邢国。西周时,邢国又被晋国吞并。从此,产生了井姓和邢姓,古有天下井邢是一家之说。井头是井国和井姓祖先之地,故有井头之说。
与山西省襄汾县井头村,同名的村子,全国就有十几个。与井头村相关联的村子,还有著名的井底村,老井村,他们也都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井头村是原浪泉乡一个移民较多的村子。村中除杨、李、程三大姓外,还有邢、宋、苏、靳、贾等30余姓氏。村人有淳朴、厚道、好客、吃苦、耐劳、善良、彪悍、勇敢等诸多特点。井头村地灵人杰,井头村的威风锣鼓队,多次代表浪泉乡、襄陵镇到襄汾县城参加表演并获奖。
井头村现有270户,1270人口。村党支部书记邢敏敏,带领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勇于开拓,与时俱进。领导村民和谐共建,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全村硬化街道2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50余盏,新建大舞台、文化广场、文化室和老年娱乐室已投入使用。打深井,建700立方米水库一座,自来水引入村民的院内,解决了人畜吃水和浇地问题,使旱垣的井头村也有了水浇地。井头村荣获襄陵镇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贾学平 2012-4-16编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