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出处

标签:
文化 |
这句话相信大家早已非常熟悉了吧,并且已经成为当今大多数人们心中传统读书人的形象,在当今中国民众心中对于传统读书人的典型形象就是孔乙己那样的书呆子,这当然要归功于五四以来近百年的新文化风潮。
不过,这句话本人并没有在清代之前的经典古籍中看到过,最早的出处,出自《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称《增广昔时贤文》,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本。关于《增广贤文》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大多数人认为它成书于清代中叶。
备注:《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
也 就是说,这句话和那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并非出自传统经典,而且在清代之前,也从没有出现过。为何偏偏这两句话都会在清代出现呢?值得深思。一 幅幅满清文字狱的严酷,无数文人为了避祸钻到故纸堆中的画面,不由得在脑海中浮现出来。真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而华夏传统的君臣父子关系、传统读书人的形象,也因为这两句话被糟蹋得厉害,以满清两百多年来的现象来覆盖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以偏概全,盲目否定传统,甘愿自卑自贱,实不可取。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个对联确实很有名了,不过,和这句话相反的一联更有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而这两句话,哪个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精神,哪一个应该提倡,哪一个早已被时代抛弃,显而易见。
http://s9/mw690/00306UyXzy6QxDZNlfqb8&690
http://s13/mw690/00306UyXzy6QxE76Awsec&690
不过,这句话本人并没有在清代之前的经典古籍中看到过,最早的出处,出自《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称《增广昔时贤文》,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本。关于《增广贤文》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大多数人认为它成书于清代中叶。
备注:《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
也 就是说,这句话和那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并非出自传统经典,而且在清代之前,也从没有出现过。为何偏偏这两句话都会在清代出现呢?值得深思。一 幅幅满清文字狱的严酷,无数文人为了避祸钻到故纸堆中的画面,不由得在脑海中浮现出来。真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而华夏传统的君臣父子关系、传统读书人的形象,也因为这两句话被糟蹋得厉害,以满清两百多年来的现象来覆盖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以偏概全,盲目否定传统,甘愿自卑自贱,实不可取。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个对联确实很有名了,不过,和这句话相反的一联更有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而这两句话,哪个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精神,哪一个应该提倡,哪一个早已被时代抛弃,显而易见。
http://s9/mw690/00306UyXzy6QxDZNlfqb8&690
http://s13/mw690/00306UyXzy6QxE76Awsec&690
前一篇:登燕山遇大风怀古战场
后一篇:质疑马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