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中的数量词表达漫谈

(2016-01-08 16:14:28)
标签:

诗词

数量词

文化意义

文化

   http://s13/mw690/00306pa1gy6Ypu9GFzufc&690

  1)“一”字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见长。

文学史上,一字入诗的千古佳句不少,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唐代的齐已,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这两句诗去谒郑谷,郑谷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已深为佩服。这是大家熟知的“一字师”的典故。“数枝”是多少枝?形象空泛而模糊,不够鲜明,而“一”除表明时令外,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夏日六言》)宋代陆游用“数”“一”同时来绘形绘声。与“一足独举寒雨里,数声相叫早秋时”(唐·雍陶《咏双白鹭》)有同工异曲之妙。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的,而读者也是要抓住形象,进入意境以获得艺术上的享受的。因此读者往往不是考虑它的确切性,而是考虑它的生动性。归根到底,这几首诗中用“一”是为创造鲜明生动的形象、构成意境服务的。

2)两数连用独特的文化意义。

两数连用的表达功能有:①表示相乘,常用来称代,使语意婉转,别开佳境。如苏轼“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二乘八,但不是确指,指十五、六岁的美貌少女)②活用为动词,大大增强了表意功能。如〈〈诗经〉〉:“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使动用法,有再三反复的意思,时而二时而三,反反复复)③表示分数,是古汉语的特殊用法。④表示虚数,有较大的灵活性,既表示众多,又往往表示夸张的意思。如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极言黄河之长,极言四岳之高,时东、西、中、北岳已沦陷)

3情思的分解表达。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低回婉转、细腻入微的情思,有时便将本来难分难解甚至根本没法分解的某种事物或情思故意分解开来。

唐徐凝诗《忆扬州》:“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一首咏月怀人之作。“明月夜”象征当时扬州那种值得留恋的美好时光。月色本不可分,诗人偏将天下的明月一分为三,而扬州独占二分。如此细腻地传达了诗人对扬州意中人的无限怀念眷恋之情。

宋初叶清臣《贺圣朝·留别》词:“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这首词是酒席筵前留别之作。满斟美酒,劝友人尽情欢乐。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表现了诗人伤春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把春色分为三分,就有二分渗透着浓重的愁情别绪,更加上一分乃是风雨的摧折,花谢离散,雪上加霜。这可为东坡《水龙吟》“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及贺方回《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蓝本了。

1)数量词的文化意义

通常说的词义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词的理性意义,即回答“名与实”的关系的意义,还有与之相对的附加意义,包括情感意义、色彩意义、心理联想意义、风格意义、语体意义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言语交际中词汇对大脑的刺激涉及到扩散性激活的语义记忆模型,意义的心智表达是个概念网络,调用一个词项的意义可以激活知识网上一大片相关语义节点。如听到名词“酒”可以激活液体、饮料、刺激性的味儿、颜色等等一组语义。

科学语言利用数量词的精确意义去量化事物进行逻辑推理,文学语言则主要描写直觉、烘托意境,它对精确词语进行模糊化运用。这些数量词的出现在于营构意象,烘托意境中表现出的功能和它所给予接受者的整体性把握的可靠度,远远超出了理性意义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在模糊中超越了精确的更高层次上的精确。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有些数字精确到十位个位数,但也仍然是一种虚拟的精确,构成模糊的审美意境。

如“三”和相邻的数词连用,或者和不相邻的数词连用,可虚言其数量之少或时间、距离之短。“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冯延巳《归自谣》)“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张泌《河渎神》)前句写悠悠春江,点点春山,纤细的柳丝,娇艳的花朵沐浴在金色的晚照之中。“三四点”像一幅山水画的不可缺少的点缀,本身亦是词的意象之一;后者“三两人家”是大背景上的点缀,通过这一点缀使大者愈显其辽阔,小者愈显其渺小,呈现出意象上的空间对比。

 

http://s14/mw690/00306pa1gy6YpuduYmVd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