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境界——读《游沙湖》
标签:
苏轼《游沙湖》境界情感 |
http://s6/mw690/00306pa1gy6V2Bhtotn05&690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的记游散文《游沙湖》写诗人被贬黄州后,生活已然安定起来了,惊魂甫定之后买田置业。因病结识盲医庞安常,关于人生,关于境遇有了一番感悟。在病愈后与“异人”庞安常同游游蕲水清泉寺。历经王羲之洗笔泉,亦受感奋。又见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不止,感慨之余作《浣溪沙》词,词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今《浣溪沙》词一般作“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类:写景哲理词。意象有:林、叶、竹杖、芒鞋、烟雨、春风、山头、夕阳。“春风”的一般意义:旷达、欢愉、希望。而“东风”一般表示春天、美好。“夕阳”的一般意义: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境界、情感: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词类:出处词。意象有:江声、风、縠纹、小舟。境界、情感: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本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 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http://s5/mw690/00306pa1gy6V2BoK7KQe4&690
词类:写景词。意象有:枣花、缫车、古柳、黄瓜。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望江南·超然台作》作于被贬黄州之前,词云:“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超然台: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词类:乡思词。意象有: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新火、新茶。境界、情感:通过春日景象和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而从“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角度说说对《游沙湖》这篇文章的欣赏点有:
(1)感受它的生活气息;
(2)感受其中的情趣;
(3)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短小隽永,洒脱随意;笔墨省净,讲究素材的提炼;选择生活中最有情味的细节或景物中最具特征的部分加以表现;行文自由畅快,意到笔随,求真求切,自赏自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