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2018-04-10 22:57:22)
分类: 禅文化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东风夜放花千树


         王国维的“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这是一种顿悟,是一种去粗存精。那些看上去光鲜、美丽,但却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都被遗忘了,只留下了最本质的东西。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恰若《青玉案》中,我见到了这么多美女,什么“蛾儿雪柳黄金缕”,什么“笑语盈盈暗香去”,但是却都不是我想找到的那个人。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笑语盈盈暗香去)


         直到众人散去,才发现,我想要的那个人,原来一直在那里。


          此是“知道自己懂了”是为第三境界。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搞笑的是。你我都没有顿悟的体验,辛弃疾、王国维都没有仔细说。 恰好读熊十力的文章,他说,庄禅可从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去体会。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为什么用夕阳,用“还”—就是譬喻到家—彼岸。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山气日夕佳


       钱钟书先生曾经在年轻时候写过一篇随笔《说“回家”》,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论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道家和禅宗,每逢思辨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就把‘回家作为比喻,例如‘归根复本’、‘自家田地,、‘穷子认家门’等等。象‘客慧’、‘客尘’这些名词.也从‘回家,这个比喻上生发而出;作客就是有家不归或无家可归,换句话说.思想还未澈底,还没有真知灼见。”。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一旦回到家,就是不再有困惑和疑问,就没有了烦恼!


        为什么佛系人经常转发西藏“彩虹”与佛光?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三年以前,在尼泊尔,我亲眼见到喇嘛们见到彩虹的兴奋,甚至泪流满面。 人的心灵有感应,设想一下,缕缕彩雾萦绕升腾,就激发了心灵的崇敬与幸福感。


       为什么我当时就没有这种感觉呢?因为我的情感已经麻木了,做不到由物而感,而且发自内心的神秘体验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现在发现那也不是一种“迷信”,而是没有体验到此中的秘密!


       到家—即精神自由。自古表达此都是用飞鸟,飞鹰。。。,在洛桑师父推荐的《色戒——轮回》中,喇嘛达世最后一个镜头就是看见自由翱翔的秃鹫! 一样的譬喻。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日暮的景色很美,天空万里无云,显得非常澄澈;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春风把微微的暖意一阵一阵地送来,叫人感到无比舒适。面对如此景色,自然使人为之心旷神怡,而春风又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殷勤地传布着“微和”,显得人情物态的极为融洽。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禅宗对于悟道之人自在受用的境界,有一句“熏风自南来,殿阁微生凉”,陶渊明说的是春风,而《五灯会元》里说的是夏风,都是“缓缓的风”—“微和”,“熏风”。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熏风自南来,殿阁微生凉——自在了


      所以,宋代某尼悟道诗:"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个“春在枝头已十分”就是辛弃疾说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在那里!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所谓到家——还需要钱钟书说的“真见”。最搞笑的是一休宗纯禅师的开悟。


        这个开悟据说伴随着一种三拖历,三摩地的感受,很神秘的体验,不可思议。所以,佛禅看来不是纯粹的见地。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不可思议——如灯影。。)


       一休听到乌鸦叫,就开悟了,向他的师父大德寺方丈华叟吟出开悟偈:


    十年以前识情心,嗔恚豪机在即今。鸦笑出尘罗汉果,昭阳日影玉颜吟。

       

     我十年以前,就知道情来自心,但是知道嗔恚豪的要点在当下。我看到乌鸦在笑我证到的清净罗汉果位,我感叹荣枯转变的人世现实和受其戏弄的人情悲欢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昭阳日影玉颜吟”源出中国盛唐诗人王昌龄《长信秋词》中的:“玉颜不及寒鸦色 ,尤带昭阳日影来。”。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说的是失宠的班婕妤如,;她的玉颜不如寒鸦身价不及庶民出身的赵飞燕。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也是化用了该典故,意思是本应当相亲相爱,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是一个清净罗汉对于“人情悲欢”的感叹。 他师父当场即印可了他。华叟云 :“你所得的是小乘罗汉境界,还不能称做融通无碍的高僧 ”’。


     .一休答:“ 小乘罗汉境界足矣,我不想成为大乘高僧。 ”(此即无得而得,处处是无,即是“有”。


      正是这句超越之言,华叟云 : 你是真正的僧人 ”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根据奥修演讲的《一休禅诗》(1974年),还有更惊人的一幕。 当华叟代表大德寺颁发印可证书时。一休,居然,将证书撕烂,扔回华叟,然后扬长而去


      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完整地在大众面前表演了《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什么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罗汉果位?一休全超越了、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啰里啰嗦,一顿否认扫空,才得到:“第一离欲阿罗汉”的赞许。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而,一休用行动全表演了,并直指,就在那——“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许只有诗歌才能表达这种现量境,所以,要体会“飞鸟相与还”与“春风扇微和”。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彼岸——即到家)


     以上纯属蠡测,瞎扯。


     请勿当真!





丹增尼玛  读书笔记


2018年4月

人生第三境界——体验到美好并到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