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苔》-人的灵性

标签: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选 |
分类: 禅文化 |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选择
你会放任自己怠惰,还是追随热情?
你会服从教条,还是坚持创新?
你会是个嘲讽者,还是个建设者?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袁枚》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从以上所述,可知这首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袁枚还另有一首咏苔五绝: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青苔从来没有见识过斜阳之美,诗人是为之可惜还是庆幸呢?又或者,如“夏虫之不可语冰,青苔是永远不会明白斜阳”的艳丽是怎么回事!
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无名花不会因为别人在意与否,就不敢拨开初艳的花蕊;蒲公英也不会因为历程的艰险,就不离开那安全的母体,去走进飘萍的流浪。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贵妇一样的牡丹,也不见得有安然自在)
牡丹有牡丹的热闹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怎样,但仍要如这花儿一样,尽可能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只是一朵微小的苔花,却也要象牡丹那样,开的阳光灿烂,开的芳香怡人!

(侘寂之美)
俗人即是“夏虫之不可语冰”
林少华是著名翻译家,《挪威的森林》译得很精彩。
(这是春上村树喜爱的露地——赤裸的,孤独之心;小,却(却是),幸(幸福))
他的随笔集《异乡人》,其中有个细节——
“某日早上,我悲哀地发现,大弟用叫‘百草枯’的除草剂,把院落一角红砖上的青苔喷得焦黄一片,墙角的牵牛花被药味儿熏得蔫头耷脑。
问之,他说:‘青苔有什么用,牵牛花有什么用,吃不能吃,看不好看!’
悲哀之余,为了让他领悟青苔和牵牛花的美,为让他体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境,我特意找书打开有关图片,像讲课那样兴奋地讲了不止一个小时。
不料过了一些时日,他来园子铲草时,还是把篱笆上开得正艳的牵牛花利利索索连根铲除。林少华一声长叹“我还能说什么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生岁月之痕迹)
此即是禅宗成语:夏虫不可语冰。也是袁枚的“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有发现美的眼睛——破瓦也是美)
热爱生活,有情趣即是性灵
袁枚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诗坛性灵派三大家。在艺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思想感受和捕捉到的艺术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
袁枚也是阳明弟子,其好色、好酒,但是心灵开放。认为诗必须有诗人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我”,反对儒家传统诗论,认为艳诗可作。
(爱生活,有情趣)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
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
(生活本无意义。都是是为了真实地活着。不必活在幻想、希望、意义里。)
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
(爱女人,爱戏剧)
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其中,和他的诗歌主张与风格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张问陶和黄景仁。
从明清开始,文人于国于家无望,于是选择了性灵即禅作为精神寄托。性灵就是过简单的生活,人生如戏,一个感觉真实的一场戏。
狗年属狗的难于悟道—执着于文字
一兔横身--宋 韩大伯
一兔横身当古道, 【譬喻自性】
苍鹰才见便生擒。【苍鹰直下可悟道】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桩旧处寻。【到处嗅什么?】
这是一首充分表现禅的灵性与生机的禅趣诗,深得袁枚赞赏,并比喻灵性。
本诗以敏捷的苍鹰与缺乏灵性的猎犬为喻,说明颖悟大道重在当下顿悟。兔在诗中是禅心佛性的象征,它难以解悟,所以喻为“一兔横身当古道”,千古令人难解。可是生来灵敏的苍鹰,却能一见便能飞扑而下将它生擒,那些有意根的贤者能不为所惑,见机了悟。
(到处乱嗅什么?哈哈。。)
后世之禅者却如无灵性的猎犬一般偏向那枯树桩处寻觅,在字句上空寻,怎么能证得自性呢?
一句话,心安,便是活着的最美好状态。
随笔,2018年 狗年春节
后一篇:天堂里的诙谐—李敖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