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说新语--王子猷与桓子野-神交(21)

(2014-08-03 00:56:17)
标签:

《陶庵梦忆-陈章侯》

桓子野

琴曲《梅花三弄》

《人间世》

立德、立功、立言

分类: 庄子禅与白话
 
1.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就是烦恼之源

   名士不一定要有什么奇才,只要经常闲着没事,能够痛饮酒,而且熟读《离骚》,便可以称得上“名士”了!换句话说,名士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有闲,有钱,还要有文化。(现在也适用)
世说新语--王子猷与桓子野-神交(21)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着要有价值,其实人生的价值做到没有用,才是最有用!才可以规规距距活一辈子。这是庄子的结论,看起来非常消极,对于人生、社会是讽刺的。实际上庄子很积极,他是告诉我们:“世路难行”。世界上这条路很难走,生命活着要有价值,自己处世要很有艺术,在不同的环境中,自己要懂得怎么处,否则自取其辱,就完了。“世路难行”是庄子《人间世》的结论。

    道家以及佛家的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就是对着儒家的“有为”即“立德、立功、立言”而来的。道家本来就是“出世的态度去入世”,就不用说了。按王阳明的说法,也是你学通了以后,才能“德、立功、立言”,大家都是“断章取义”,误会了。

    即使按照佛家大乘佛教的精神,在你没有觉悟之前,你试图帮助别人,连自己没有解脱,谈何帮助别人?只能给自己和别人找麻烦,自取其辱,就完了。即使是按照培养的慈悲心,做一些善事和布施,也不能"立德、立功、立言",那是犯了大忌,就是“著了相”。按《金刚经》的说法,必须“无相布施”。

   就是做了好事,也不能说,更不能炫耀,也不能挂在心上,也不能像雷锋同志一样写在日记里了,沾上上面任何一条,这个布施也是白布施,这个慈悲也是假慈悲,都不算积累的“功德资粮”!

   王子猷这一生学通了《庄子》,凡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事,他一个都沾不上边。但是他也“而无不为”,什么热闹他也去赶场,去体验人生,否则也就没有“王子猷与桓子野”之会。


2.言语道断

   《老子》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道本“玄”,是“恍兮恍兮”之物,魏晋时期的名士都明白大道焉是用言语可以表达的?所以魏晋的“三玄”说大家都懂,说的越多,离道越远,非要到后唐代禅宗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算沾点边。

   所以很多魏晋名士的交流与斗法,很少用语言表达,都是用行为,音乐、诗歌、书画等直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世说新语--王子猷与桓子野-神交(21)


   在普通生活上,当一个男士和一个女生相遇时,男女有意思单独交流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大家就明白了。如李白的【相逢行】
                   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心与心的交流,往往就是“未语可知心”。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


3.王子猷与桓子野音乐交流-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①。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②,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③。客主不交一言。
【注释】
①桓子野:桓伊,小名子野,曾任大司马参军,后任豫州刺史。《晋书》本传说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②相闻:互通信息。
③弄:演奏。
【译文】
    王子猷坐船进京,还停泊在码头上,没有上岸。过去听说过桓子野擅长吹笛子,可是并不认识他。这时正碰上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子猷在船中,听到有个认识桓子野的客人说,那是桓子野。王子猷便派人替自己传个话给桓子野,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试为我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一向听到过王子猷的名声,立刻就掉头下车,上船坐在马扎儿上,为
王子猷吹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就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

    王子猷(338--386年):本名王徽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名士、书法家。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退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桓子野: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谯国轾县人(今安徽宿州)桓景之子。东晋军事家、音乐家。初为大司马参军,后为豫州刺史,任建威将军、历阳太守等。他不仅有着文韬武略,而且音乐素养颇为深厚,《晋书》上说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桓伊最擅长的是吹笛,据说他使用的竹笛,就是东汉著名作家兼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柯亭笛”。伏滔 《长笛赋序》:“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长笛名柯亭”。 可引为证。其吹笛出神入化,曾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 
世说新语--王子猷与桓子野-神交(21)


    桓伊的典故:

    桓伊在驰骋疆场以外,还十分喜爱音乐, 会作曲,善吹笛。除了吹笛子,桓伊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 不自禁地击节赞叹。当时的宰相谢安也十分喜爱音乐,两人见面时也经常谈论音乐。谢安见桓伊对音乐造诣很深,对音乐有如此痴心,便 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情深呀!

   王徽之是除他爹王羲之之外,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唐太宗李世民也只有他三幅作品。

   子猷与桓子野的交流不用一言,就已经惺惺相惜了,双方都留下一段令人无穷回味的美好印象。
世说新语--王子猷与桓子野-神交(21)


4.男女之友情也是“淡”味最佳-茶的清香

    明最伟大的作家张岱,也是参禅“性灵”大家,在《陶庵梦忆-陈章侯》一文里给我们写了一段故事:有一天张岱和他的好友陈洪绶一帮人在西湖游玩。陈洪绶突然躺在船上大声呼喊起来,岸上有个妙龄女郎,正与童子打招呼说:“相公船是否愿意载我女郎至(西湖)一桥?

   于是张岱就同意了。女郎欣然下船,轻纨淡弱,婉瘱可人。陈洪绶拿酒挑逗说:“这女郎侠真像张一妹(红拂女,一个女侠),能和虬髯客(男人)一起喝酒吗?”

   女郎欣然同意饮酒。等船到达一桥,已经是晚上漏二时光,这女子一口气喝干杯中酒,就离开了。问其住处,笑而不答陈洪绶想要跟踪她,看见她已经过岳王坟,也不能再追了。

    张岱的意思是“最后陈洪绶想要跟踪她”,也就“俗”了。这个故事就不是品茶的味道了。
世说新语--王子猷与桓子野-神交(21)


    我们出去旅行有的时候,在火车、飞机、或旅游地,也会偶尔有此“艳遇”。大家交流只要都高兴就好,尝试去要人家的联系方式,去骚扰人家,就太“俗”了。

   要懂得到手是最差的,得不到是最好的这个道理。正如李白的诗句“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古代文人最懂得“雅”与“俗”的区别,人过于靠近,人与人之间说多了,一切最丑恶、阴暗的心理,欲望,习惯就相互暴露给对方了,就“俗”了。《庄子》在《大宗师》一文里说了个寓言,“(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指两条鱼因泉水干涸,被迫相互呵气,以口沫濡湿对方来保持湿润。它们不禁怀念昔日在江湖中互不相识,自由自在的生活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老庄哲学更是真正“出世”,做人,做官,知进退,保命的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