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受佛学影响,经常用一句话:“人生如梦”。不错,人生是如梦,但是梦也是人生。  
 
庞公池
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歌终忽寤,??赞之,寻复鼾齁。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10],一枕黑甜,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庞公池一年之内很少有船行驶,况且是夜船,况且是专门去看月的船。自从我读书山艇子,动辄留小舟于池中,在月夜中,夜夜出,缘城墙至北海坂,往返有五里路,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我设置凉簟,卧舟中看月,童仆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歌终忽昏睡,我大赞之,不久又鼾齁。小童仆也呵欠歪斜,两人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叮叮响,仓促起来就寝。
 
 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10],一枕甜美的觉,日高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张岱真是异趣。月夜坐船赏月。人能与万物一体,任运而为,就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 , 为所得之浅深耳。(《梦幽影》)(少年时读书,就像从缝隙中看天上的明月一样;中年时读书,就像在庭院中观赏月亮一样;老年时读书,就像站在高台之上观看明月一样。这都是从他们生活阅历的多少,来看他们获得知识的多少的。)
 
 
 读书就是不断提高人的修养和人生阅历的一个方面,读书可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储备知识,为日后作准备。
   
本段文字就从“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形象说明了读书的三种境界。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读书的境界将会愈来愈高。少年时,阅历浅,领悟能力低,读书多就看表面意思,而不懂深解,就像从缝隙中看月亮;中年时,生活阅历相对加深,读书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像在庭院中望月,看问题全面,也更加深刻;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看问题见解独特,读书不仅能解字外寓意,甚至对书本的理解超乎作者的寓意,如月台观月,所看指出深入浅出。
 
游玩、转山与任运
 
 张岱的夜船赏月与藏人的“转山”有一样的意义!
"转山“是一种盛行于西藏等地区的庄严而又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在西藏许多地方都有转山的习俗。诗中所说的转山,指的是神山,佛经上说居于世界最高的山,即须弥山。须弥山在佛教中被称为世界的中心,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道场,在印度教中它又是湿婆大神的殿堂,人们多以为它只不过是一处虚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殊不知,它竟是一座现实的山。
 
 转山除洗尽一生罪孽的说法,最重要的是要求人要培养任运,随缘尽性,尽性随缘的性情。
 
 我师父说一旦你有烦恼,你可以背包出去,漫无目的的游荡。当你爬上一座山,极目四望,也许什么烦恼,就如张岱所言“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唯有放飞心情,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这种任运的经历也是修为的功夫!就如西藏人转山一样。多多做,也许久而久之,人原来放不下的东西,就放下了,人就平和了。张岱这里讲的也是他自己禅宗禅修的功夫(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