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庵梦忆-明张岱-越俗扫墓

(2014-02-27 12:50:02)
标签:

无根树

孝悌慈

儒、道、释三教

张岱

解脱法宝

分类: 陶庵梦忆
中国文学受佛学影响,经常用一句话:“人生如梦”。不错,人生是如梦,但是梦也是人生  

【原文】越俗扫墓
    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帻船,男女分两截坐,不坐船,不鼓吹。先辈谑之曰:“以结上文两节之意。”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鬯饮。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园。鼓吹近城,必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错杂。酒徒沾醉,必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自二月朔至夏至,填城溢国,日日如之。乙酉方兵,画江而守,虽鱼菱舠,收拾略尽。坟垅数十里而遥,子孙数人挑鱼肉楮钱,徒步往返之,妇女不得出城者三岁矣。萧索凄凉,亦物极必反之一。

    浙江地方扫墓,前去扫墓的男女均穿着盛装艳服,乘坐装饰华丽的船只,一路上敲锣打鼓,欢呼畅饮,就像杭州人游西湖。有人醉了还会发些“酒疯”:“岸帻(拢起头巾,露出前额)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张岱评价这是“厚人薄鬼”。

  只是后来,因为兵乱(满清要入侵江南),在清明扫墓的人群里很少能看到妇女们的身影,仅仅是“子孙数人挑鱼肉楮钱(纸钱),徒步往返之。”不但妇人不能前往,去扫墓的男人们连船也不坐了,美好的节日,也曾因兵乱而变得萧瑟凄凉。
 
     中国人祭拜祖先、崇拜祖先的传统是在全世界是非常独特的,这与几千年来儒、道、释三教的影响分不开。特别是儒家,孝悌慈,“孝”字摆在第一位。中国人的哲学以阴阳理论为基础,注重因果关系,冯友兰总结道:“所有中国文化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有”和“无”而展开”,是“有”和“无”的一体两面,所谓中庸也是在有无(阴阳)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就是“玄之又玄”的东西,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玄学,缺少科学精神。

   因为注重因果关系,中国人的精神解脱法宝就是懂得“还债”,而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债就是,儿女欠父母、欠祖先的债,所以“孝”字自古以来当第一。按儒家的《大学》的排序,一个人要成功,就要从自己做起。克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顺序下去。而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心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孝”字,所以,每年清明,与祖先对话,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而对于西方、阿拉伯等民族,由于信奉有主的教,比如基督教等。子女和父母都是神给予的,所以,神说了人死后能上天堂,只要信奉神就解脱了,所以西方的老年人是很可怜的。但是信奉有神的民族是比较容易非常团结的,比如犹太民族。美国人干脆就将“We Trust the God”,印在钞票上,认为他们的文化来自神,是主流,是最优秀的,但是这也不见得!日本人受到佛教禅宗影响,比中国人更加崇拜祖先,但是他们还有一个本土的神道教,有一个主和神,那就是天皇,所以也比较团结。但是日本小岛比起大陆上的民族犹如一个生活在一个大监狱里,其岛民意识极为狭隘与险恶

    无论是儒、道、释三教,都是鼓励人们去成圣贤、仙人和佛,从文化角度来说,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都是自由的。所以西方的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中国人很容易接受。但是西方的宗教的那个神,就很难为中国知识阶层所接受。60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传教唯一没有成功的地区,就是在中国。中国人崇尚风水轮流转,富贵明年到我家,所以中国人内部是不团结的,政治、社会和生活上是保守的。但是儒、道、释三教文化所培养的忍辱和个人奋斗精神,是其他民族不能比拟的。实际上,中国人只需要吸收西方的科学精神,就能办好一切事。

陶庵梦忆-明张岱-越俗扫墓

 

   就个人幸福而言,中国式的亲情、友情氛围浓,晚年有儿女孝顺,特别是南方的浓浓的祭祖传统,都是让人温暖的东西。

   张三丰祖师的《无根树》:
    无根树,花正红,摘尽红花一树空。空即色,色即空,识破真空在色中。
  了了真空色相灭,法相长存不落空。号圆通,称大雄,九祖超升上九重。
   “摘尽红花一树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真一切真!

   海外华人更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无根树”,离开了中华文化土壤,在别人的地盘上生活,谈何容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