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14)

(2014-01-15 18:21:29)
标签:

榴实图

徐文长

老婆禅

本色

壁观

分类: 禅宗艺术
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一个心学、禅学的信徒,被后世称之“狂禅”的人物。
一个开拓中国山水画“大写意”风格新时代的人物。
一个与草圣“张旭”意境相近的书法家
一个有明以来最伟大的诗人
。。。
齐白石作诗云:“青藤、雪箇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
「无住」为美感境界 

    「无相」是禅者观物、执事时,必须不著物相,不念尘土的心灵涵养,将它化转为艺术的美感境界时,必然呈显「无住」的精神境。所以徐渭的美学特色,倾向观者在审美中体验宇宙恒常不变的理法;从作品觉受自性天真的无饰与无碍,以此作为审美喜悦。事实上,徐渭的审美精神是「无念」、「无住」、「无相」三者一贯的美学思想,他揭示的美学立场是主体不因「实」而执,不因「虚」而离,主张将自心安置在无垠的自由性与超越的精神里投入审美的游戏。他 32 岁时,曾在同学先辈藤仲敬家院欣赏牡丹,写下《牡丹赋》一文,记述他个人的审美体验来看,其中有一段即涉及到美感精神境界的问题:

「⋯夫人之心,想由习生,景与想成。一牡丹耳,世人多谓花如美妇,则前所援引诸姬群小之所象是也。使玄释之子观之,远嫌避讥,则后所援引大众群仙之所象是也。今此花长于学士之庭,在仲敬之宅,仲敬将谓此花申申夭夭,行行誾誾,佩玉琼据,⋯ 此皆不以物而以己,吐其丑而茹其美,畔援歆羡,以世人之想成者等耳。若渭则想亦不加,赏亦不鄙,我之视花,如花视我,知曰牡丹而已。忽移瞩于他园,都不记其阿娜,⋯」

   诗中「⋯若渭则想亦不加,赏亦不鄙,我之视花,如花视我,知曰牡丹而已。忽移瞩于他园,都不记其阿娜,⋯」的记述,显示徐渭将审美的美感境界,视同禅境一般,现量境一切现成,没有推理,没有思量

  「想亦不加,赏亦不鄙」,等於告诉我们美感就是原真的呈现,没有任何世俗理念的干预。「我之视花,如花之视我,知曰牡丹而已」是泯除物我分别,瑧入物我浑一情调的审美现象,主体与物体之间没有分别性,彼此都是主体。从禅宗「游戏三昧」境言,即使处在喜悦无忧的境界,仍须「无住」处之。禅门的「游戏」又以静态的「三昧」作基础,(66)「游戏」与「三昧」实为一体两面,是禅的全貌,串联著「无住」之心。整体言,无住是体,游戏三昧是用。徐渭的审美旨趣与表现明显追求这样的体用关系,所以他说出:「⋯忽移瞩於他园,不记其阿娜」,意味在美感境界当下,是以「无住」的精神特质享受美的意趣。这种现象就如《华严经》所云:

「⋯不取诸法,不起分别,不染著世事,不分别境界」
一般。

   心灵状态呈显一种无分别、无目的、无欲的情景。所以徐渭把自己安置在「无住」的美感境界中,认为自己与物之间彼此都是主体,在物性与人性之间,彼此相通共鸣。

   整体而言,徐渭从禅宗「无相」为「相」的义理中,汲取与之贯串的「游戏三昧」境,作为审美理解的视域与实践。他追求的是「真性」在起作用的审美历程,并不是物体的形相在吸引或作用。所以当「无相」的审美者完全进入自由游心的美感活动境界时,以「无住」心为境界,展现洒脱的精神美感。因而,徐渭的审美意象与美感,充满实现自我本性的特质,形成著重追求「自然」与「情意」的美学理念;「无住」成为他的美感精神与境界;审美意象则在「似不似」间游走,没有任何形迹的干扰,充满天真情怀与自由想像的特质。

《春兴诗》是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诗作,据《徐渭集》中所载,共八首,其中除“胡烽信服收秦塞”一诗外,均作于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即公元1592年)。

《春兴诗》是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诗作,据《徐渭集》中所载,共八首,其中除“胡烽信服收秦塞”一诗外,均作于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即公元1592年)。

.....
因思花草犹难掇,却悔从前受一经。
  七旬过二是今年,垂老无孙守墓田
  半亩稻秧空饿鹿,两株松树罢啼鹃。
  悲来辛已初生日,哭向清明细雨天,
  急捻柳枝翻一笑,笑侬元是老婆禅。

  昨冬不寐苦夜永,此月新弦喜画长
  柳色未黄寒食过,槐芽初绿冷淘香。
-....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14)



   就现代美学角度言,徐渭「无相」思惟的美学意蕴是一种崇尚精神意念的艺术思想,「无相」理念蕴育的审美理则,可以说完全是以「心」为导向的美学理念。就像十七世纪英国经验学派美学家培根所说,艺术应该是:

  
  「使事物的形象合乎心灵的希冀,而不是像理性和历史那样,使心灵服从外物」

   徐渭从禅学思考生命现象,认为外在形色只是虚幻之物,可是「实相」与「真理」仍托存在形色之中,以心灵的素养与希冀为主要艺术理念,不是屈服於外相形色感知的艺术观。「无相」审美意象形成的过程,从「离相」的认识理念开始营造「虚无」作为审美的帷幕,「无住」、「无相」的境界与情怀则是审美活动的最终体验我们可以说徐渭心中蕴藏的美学思想,「无相」为原型,审美主体应该体验的是「无虚无实」物体观的理趣和精神。因此,徐渭追求「似不似」的意象美,他相信在离相的审美观照中,可以体验到「无相」的美学意境。或许该说,徐渭希望从艺术世界中,感知到禅佛所谓「真如」世界的永恒性质,是他最期待的境界。 



    徐渭在《西厢序》文中,曾大略述及外相与内在真实的美学问题,他说:「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俗言正身也;相色,替身者,即书评中“婢作夫人,终觉羞涩”之谓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于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众人嘖嘖者,我    也。岂惟剧者凡作者莫不如此。嗟哉,吾谁与语?眾人所忽,余独详;余人所旨,余独唾。嗟哉,吾谁与语!」

   从上文意涵看来,其原初理念应该脱胎禅学的「无相」之念与本性为真的见解,亦即佛家所谓外在现象「无相」与内在真实本质是「真」的观点。徐渭所说「相色」与「本色」的戏剧表现,其实适用於他自己的一切审美与创作。

《心经》曾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主张空有互见,真理寄存幻变多端的外相世界的意思
。这也是为什么「离相」者应该不离处所,又不著处「似不似」的意象使主体心灵享有无垠的自由与旷达。

  在《丑观音》及《书苏公维摩讚墨蹟》文中,即剖露了徐渭将艺术的审美问题与「无相」义涵互为串联的思维,他说:
 
 予夙慕太苏公书,然阅览止从金石本身,鲜得其蹟。马子某博古而获此,予始幸一见之,必欲定其真膺者,则取公之《讚维摩》中语而答之约,若云此画无实相,比耶城中亦非实。

徐渭以「实相」作为评定真蹟作品的术语,再呈显他从「无相」的境界中,建立审美的问题。在《丑观音》讚文中,徐渭所呈现「无相」为体的审美思想是:
      
「至相无相。既有相矣。美丑冯延寿状,真体何得?⋯」

    徐渭藉冯延寿绘王昭君之相的故事,提出「至相无相」的理念,影射绘画审美也应该以此为归依,才有可能觉知审美对象的「真相」。所的原因。而《金刚经》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如理实见分第五》
「⋯应离一切相⋯,⋯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心」
〈《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上述诸语,无非昭示佛道树立心灵境界的方法,是以「离相」的观照与认识,体现「无相」精神的理念。徐渭在《金刚经序》及《金刚经跋》中,曾倡「四相一空」与「破除诸相」的认识与观照。(15)所以《西厢序文》的「相色」与「本色」,显然与佛家思想打成一片。

「相色」是佛家所谓虚妄不实的大千世界的转换,当它成为艺术术语时,意味矫作、缺乏自然真性的表现,不足為美;「本色」之意源自禅者追求体现内在真性的精神,当它化為艺术之用时,则形成体现真性情為尚的审美理想。例如徐渭在《题昆仑奴杂剧后》说:
 
「⋯无处著老僧棒喝。⋯
不杂一毫糠衣,真本色。⋯越淡薄越滋味,越不扭捏动人越自动人⋯。」

     语中流露主张以自然本质為美的艺术理念,完全回归内在真实的精神诉求作為审美的感动。所以从「离相」角度出发透视内在的事实认识,是徐渭审美认识的理念原则与理想。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14)


题款释文: 
  姚黄魏紫懒迎眸,只貌刘家水牯牛。大叶大花惟墨沈,莫教人拟绮为楼

此画面寥寥几笔,却显得洒脱自然,如大写意般挥浑。单从画面笔墨来看,技法娴熟,用笔简洁轻松,墨色淡雅,似有一股文人气息,高风亮节,可是又比文人画显得大气豪放。花瓣巧用留白和重墨色之间产生出花的层次,笔笔到位,笔笔精简,用笔线条灵动自如,如同戏曲中优雅的举态,画面层次分明,虚实相生,生动无比。

【注】修禅如牧牛。正如沩山禅师所言,死后变成成一只山下的一只“水牯牛”,是禅者的最高境界!姚黄魏紫是洛阳牡丹最有名的品种!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14)

题款释文:昨岁中秋月倍圆 海南蚌母不成眠 明珠一夜无人管 迸向谁家壁上悬.
【注】其实修禅不需要别人理解和知道!这首诗歌表达的是禅悦!大家都理解错意思了。徐渭一生已经够风光,也不需要再忿世嫉俗!其所谓贫困,是因为安于贫困!当年李如松送他的东西,以及他的书画已经当时很值钱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安于贫困,安于清淡,安于落魄,禅是孤独的。修道是疯狂的.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14)


   徐渭存世有多幅《蕉石图》可见他对于这一题材的偏爱。蕉石更便于发挥他大写意水墨的特性。隆石纯以水墨用笔纵横抹出,浑厚华滋。石后芭蕉,间以梅竹,相互映衬。渴笔潇洒灵动,逸气豪发。图右上自书七绝一首:
冬烂芭蕉春一芽,隔墙似笑老梅花。
世间好事谁兼得,吃厌鱼儿又拣虾。青藤漱老墨谑。”



墨中游戏老婆禅,长被参人打一拳。
泲下胭脂不解染,真无学画牡丹缘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14)

雪锋霜阵谁能殿,故写此君花后发。昨损青蛇三百万,滕痴蛇脑放蜈蚣

【注】禅宗公案:雪峰鳖鼻蛇

    举:雪峰禅师示聚云:南山有一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好看。长庆云: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僧举似玄沙禅师,玄沙云:须是稜兄始得。虽然如此,我即不恁。僧云:和尚作么生?玄沙云:用南北作什云门以柱杖撺向雪峰面前作怕势


【注】玄沙讽刺雪峰要吓唬人讲脚下的蛇就可以了。(意思是【修道】当心脚下);何必拿什么“南山”那么远的蛇来吓唬人。
云门禅师更有意思了,以柱杖撺向雪峰面前,骇唬雪峰与诸众,要说蛇则我就是蛇,如此就是说我与蛇宾主易了位。要说「道」是险险的,则我就是道。诗中“滕痴”就是徐渭自己。徐渭说我就是蛇,我比蛇更毒,更孤傲,蛇不够毒,我放蜈蚣,我要寻找一条更峻险的道!

   此段讲学禅(修道)本身就是凶险的,是大丈夫行为(要有九死一生的精神与毅力)。我是毒、我是魔,那么毒和魔,都会绕着我走!画中就是一个有棱角、孤傲的竹子!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14)

  闻道昆明池水东,四时都赏宝珠红。 
  世味长浓不长久,所贵鹤头红雪中。 ——《山茶》 
  


提倡“本色”的徐渭,在两首诗里提到壁观

    相逢菊花下,相映菩提光,试问少林壁,穿云几许长。

    众生递吞噬,此业何时捐,西方古先生,解破万壁坚。


   壁观可以使学者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性本来空也。本来空,又安得有心更有性乎?又安得有心更有性可说乎?故二祖直至会得本来空,乃得心如墙壁去耳。既如墙壁,则种种说心说性诸缘,不求息而自息矣。诸缘既自息,则外缘自不入,内心自不惴,此真空实际之境界也。”


  《榴实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留传于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幅立轴的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纵91.4厘米,横26.5厘米,纸本、墨笔。是一幅以少胜多,以简取胜,颇有大写意派画风并具有高度概括表现力的杰作。备受历代藏家追捧。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14)


  这幅《榴实图》,画了一枝倒垂的石榴,硕果成熟,向日开口而裂,饱满的石榴,滋润透明,富有质感。苍劲有力的枝干,稀疏松动的榴叶,豪放不塌,涉笔成趣,虽寥寥数笔,却处处有画境,笔笔见精神。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使全图气势磅礴,境界开阔,给观者以无穷的回味。这幅画笔墨无多,但很耐看,细细体味画中的笔情墨趣,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力,比一般大写意画家高出一筹。然而,画幅的右上方题有徐渭的五言诗一首:

秋深熟石榴,向天笑开口。深山少人行,颗颗明珠走。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而画图寓意仍有怀才不遇之慨,只是更为含蓄。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