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9)

(2014-01-08 21:02:43)
标签:

青藤

提鱼观音

无相

徐渭

禅宗艺术

分类: 禅宗艺术
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一个心学、禅学的信徒,被后世称之“狂禅”的人物。
一个开拓中国山水画“大写意”风格新时代的人物。
一个与草圣“张旭”意境相近的书法家
一个有明以来最伟大的诗人
。。。
齐白石作诗云:“青藤、雪箇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

尘境恼心,试炼池中之藕。 戏场在眼,提醒梦。」

    徐渭认为培养像「池中之藕」般,没有尘垢污染是审美心灵的要件。另外,他经常在画作题署「戏笔」、「戏抹」、「戏作」或「老夫游戏」、「游戏翰墨」等语,影射他以禅门「游戏三昧」为审美创作的心境。而禅的「游戏」以「三昧」为基础,三昧是冺然清净之心,无碍、无相的禅心本质。可见徐渭无论在审美心境或创作心态上,都希望追求心灵一片清净,没有尘恼干扰。像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花果卷》起首处《牡丹》画上著:

墨中游戏老婆禅,长被参人打一拳。
泲下胭脂不解染,真无学画牡丹缘


    画中牡丹以意态自然引人注目,我们看不到传统表现牡丹华丽的特性;朴素的墨色中,没有任何假饰之笔。徐渭特意以「墨中游戏老婆禅」,指出他用游戏三昧的清心与自由,詮释牡丹之美。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9)

  
 事实上,禅的「游戏三昧」境含藏「无相」的清净心,呈现虚融而澹泊的精神、动静自如的生命境界,其心境不著利害,主体在「虚无」的心灵下,容纳万象。慧能禅师曾特别开示子弟,「无相」是不思酬害,一切为空的状态。徐渭追求游戏三昧之心进行审美与创作的心思,在他的《雨中兰》诗中再度透露个中讯息:

昔人多画晴兰,然风花雨叶,益见生动。白玉蝉云:“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可得三昧矣。此则不知为风为雨,粗莽求笔,或者庶几。

  「风花雨叶」为动态之美;「三昧」为禅定的静状态。徐渭将画中之动与禅的定静作串联的思维,想取得动静自如的风格性,显示他在狂逸风格中,仍然潜藏静的特质。由于禅的定静之态必须将心安置在没有尘扰与忧烦之下,可见徐渭书房扁额「一尘不到」的境界与「于相而离相」、「游戏三昧」的心灵世界,其实是互为呼应的。

徐渭以无尘之心作为清澈明照一切万物,产生审美意境及享受超然精神意趣的前曲。在现代西方美学理论中,也多主张没有烦念牵扯的无目的之目的性审美,是形成美感观照的重要因素。

   这种去除利害与目的的概念,间接反映审美心灵需要留「空」的必要性。让心中留下一片「空白」来容纳对象,比较容易让主、客之间產生共鸣,形成审美的效应。就「无相」审美意象的生成而说,「离相」营造「虚无」之心,「虚无」之心成就「空白区域」。「空白区域」即徐渭準备作「无相」审美投射时,应该营造的帷幕。所以「无相」是「离相」审美投射的精神认知,离相审美者以「一尘不到」的「虚无」心灵,在不会和任何东西抵触下,產生审美的心理定势和期待。因此,观者脱除形迹干扰,產生澄静之心观照万象,是徐渭的美学理念,是实现「无相」澈照「实相」的法要。

艺术只是他闲来「戏涂」 之作;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花果卷》, 其中有一幅牡丹图写著「墨中游戏婆禅」  、 南京博物馆的《杂花卷》 题首处写:「天池山人徐渭戏抹」 、 北京故宫的《四时花卉图》 则说:「老夫游戏墨淋漓, 花草都於杂四时。 莫怪画图差两笔, 近来天道够差池。 」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9)


他在晚年作品《花卉人物卷》 中, 更直接吐露自己在创意当下, 是以禅的「游戏」 风格进行绘画表现, 徐渭说:「世间无事无三昧, 老来戏谑花卉, …」  事实上, 签署著「游戏」、「戏谑」 …等字样的作品,并不止於此。 徐渭所援用的「游戏」, 在禅的原意指悟者在「三昧」 基础下, 表现出人原本该有的天真之美与自由无拘的通达之能。所以禅门所称的「游戏」, 其完整语汇是「游戏三昧」。 因此, 徐渭说:「世间无事无三昧」, 表示他想以不著有、不著无之见, 看待一切现象,甚至泯除「三昧」 之念, 将一切归於「三无」 之境( 无相、 无念、 无住)。 因此, 徐渭想以一颗如禅之心, 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禅心的无碍与通达, 是因为「破诸相」 之故, 所以禅的生命情调都以去除浮华形色为美感, 以呈现潜藏在个人内处的「天真」为美

 《榴实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留传于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幅立轴的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纵91.4厘米,横26.5厘米,纸本、墨笔。是一幅以少胜多,以简取胜,颇有大写意派画风并具有高度概括表现力的杰作。备受历代藏家追捧。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9)


  这幅《榴实图》,画了一枝倒垂的石榴,硕果成熟,向日开口而裂,饱满的石榴,滋润透明,富有质感。苍劲有力的枝干,稀疏松动的榴叶,豪放不塌,涉笔成趣,虽寥寥数笔,却处处有画境,笔笔见精神。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使全图气势磅礴,境界开阔,给观者以无穷的回味。这幅画笔墨无多,但很耐看,细细体味画中的笔情墨趣,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力,比一般大写意画家高出一筹。然而,画幅的右上方题有徐渭的五言诗一首:

秋深熟石榴,向天笑开口。深山少人行,颗颗明珠走。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而画图寓意仍有怀才不遇之慨,只是更为含蓄。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9)

徐渭《题墨梅》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落便是春

【注】与倪瓒的“吾画不求形似,聊抒胸中逸气耳”有相似之处。他对于画是素来不肯墨守陈规的。他的画,无论花卉、山水、人物、走兽、鱼虫瓜果等无一不能,无一不工。但以花卉画得最多,也最突出,且多用水墨。

   在禅的世界里,最初的佳念醉好,诗画最忌讳“工”字,信手拈来的作品最有魅力,往往体现一个“真”和一个“情”字。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9)

徐渭《水墨葡萄图》
此画为明代著名画家徐渭(青藤)的作品,上有他本人的款识:“那堪明月三五夜,照见如丸一两横。青藤。”后钤“文长”、“天池山人”等印。此画作曾是国民党上将吴履逊的旧藏,有吴履逊题跋:“吴履逊藏”,并钤他的印:“吴履逊印”。后入藏于王己千家,并有王己千署签“明徐渭墨笔纸本葡萄图轴。

【注】禅宗修心用“指月”比喻。徐渭喜欢用葡萄比喻心,明月三五夜,照见如丸一两横。我心纯净如月,我心柔软如月。

明 徐渭 《漱老谑墨》诗:“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谑涂花卉。” 《画百花卷与史甥,题曰“漱老滤墨”》诗云:

禅宗艺术-读懂徐渭(9)


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笔涂花卉。
藤长剌阔背几枯,三合茅柴不成醉。
葫芦依样不胜楷,能如造化绝安排。
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裁。
胡为乎,区区枝剪而叶裁?
君莫猜,墨色淋漓雨拔开。

(《徐文长全集》卷五)

  他认为“世间无事无三昧”,这个“三昧”就是“能如造化绝安排”,布置上要巧于剪裁,笔墨上要能“淋漓雨拨开”,得之自然,对传统,对物象不能如“葫芦依样,创作要以“不求形似求生韵”为原则,才能达到“根拔皆吾五指裁”的艺术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